但辐辏均势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轴心国家必定承担过多的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在地区动荡中难以脱离接触。国家决策的灵活性必然会大大减弱。在国家强大时还可以承担责任,获取好处。当这个国家的实力减弱的时候,这些义务将成为不可承受的负担。有类似结构的苏联就是前车之鉴。我们很快将看到美国不堪重负的例子。
均势是动态的。在一定限度内,全球和地区均势能够自我调节。在挑战均势的过程中,如果挑战国没有能力平息事态,局势的反弹将带来更为不利的后果。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从表面上看,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苏联似乎得分了:土地进一步向南推进,占领了在19世纪与英国争夺未果的国家。但苏联陷入一场耗费巨大的游击战。这场战争成为苏联解体的前奏。同时,苏联在世界舆论中陷入不义,为更多的穆斯林所仇视。与苏联作战的不仅有阿富汗人,还有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志愿者。沙特人本?拉登是其中之一。美国向游击队员们(“自由斗士”)提供武器和资金,冷眼旁观苏联在阿富汗苦苦挣扎。但美国没有想到多年以后遭到拉登的攻击,更没有想到拉登的进攻方式如此震撼。于是,在苏联撤离12年后,美国入侵阿富汗,亲自向它的自由斗士作战。美国的结果很可能不比英国和苏联更好。
在另一场寻求“均势”的较量中,美国也得不偿失。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者是反美的。因此,在伊拉克挑起的两伊战争(1980-1988)中,美国支持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长期维持这场消耗战。在两伊战争结束后,萨达姆却成为美国在中东更大的麻烦。美国暂时摆平(均衡)了伊朗,却无法摆平(均衡)伊拉克。在冷战之后,美国才利用萨达姆的误算(一说是美国误导),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打得他丢盔卸甲,又找了个借口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却与德国、法国以及俄国闹得很不愉快。盟国也不愿意看到美国在这个世界上横行霸道。美军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很顺利,但占领却很麻烦,还引起了链式反应,加强了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决心。伊朗乘伊拉克被削弱之机发展势力,也提出了核武器计划。朝鲜和伊朗的核武计划只是海湾战争启动的链式反应的第一链,更多的后果可能很多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这些事实再次确认了一个事实:世事无常,人算不如天算。一国在地缘政治中采取保守姿态,可能带来更多的主动权和更多的收益。历史反复无常。地缘政治玩家在“机关算尽”之后,有时会收到一个惊喜,有时会遇到一个惊吓,而且时间不确定。更多的时候,后果很沉闷,很无聊。有时候,无为是好的政策选择,以静才能制动。
d?古代中国不识均势
这里所说的“不识”,并不是说中国古代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想法,而是没有把均势放在战略高度上时时予以调整。组成均势的要素不完全是军事力量,还包括外交。在战国中后期,六国缺少坚定的“均势”信念,各怀心思,贪图小利,听信说客,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在完成统一之前,秦国的军事优势持续了100多年,六国有足够的时间调整战略。当时并非没有可以被归结为“均势”的考虑,“合纵”与“连横”双方大体势均力敌。如果六国采取更加合作的外交策略,秦国也不是不可抵挡,但它们终究不能很好的合作,更彼此攻伐不已。以楚国为例,可见各国之间的钩心斗角,矛盾重重。公元前318年,楚、魏、赵、韩、燕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联军却不能过函谷关。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国,占据了南方的半壁江山。在张仪提出的土地诱惑下,楚国首先背叛了联盟,却没有得到秦国许诺的土地,反而在讨要时被秦击败。公元前301年,秦国与韩、齐、魏联合攻楚,斩首杀将,取楚之十六城。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不听劝阻,执意出访秦国,被秦人扣留。秦趁机伐楚,大破楚军。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从秦国出逃到赵国,但赵国不接受他,终于又被秦人抓了回去,第二年死在秦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楚之都郢今湖北江陵之纪南城,楚国都城多有称郢者,此为最重要的一个。,放逐中的屈原“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而死。张仪等纵横家的言行记录在《战国策》中。《战国策》是后代策士们所辑。而纵横策术如同今天的推销术一样,往往夸大其词,甚至凭空编造。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