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性的势力范围正在形成中。但是不应该把实力范围与排他性的地区政治主宰(如前苏联在东欧实施的那样)混为一谈。从社会经济意义上说,这种势力范围更具渗透性,而从政治上说则较少垄断性。《大棋局》,219页。
较少垄断性的势力范围是由一个国家主导的均势范围。这两种“范围”概念之间的过渡是模糊的。因为排他性较低,布热津斯基可以接受中国建立势力范围。这样的势力范围又称均势范围,是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板块或区域联合体。它不仅对外开放,更对内开放。均势范围正在全球各地出现,这就是正在成为潮流的区域一体化。
地缘政治板块和区域一体化
a?区域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板块”一词是从地质学那里借用的。地球的外壳(地壳)不像蛋壳那样完整,是由许多版块组成的,像是缝制的足球外壳。地球表面上的人类过着群居生活,他们分割成许多国家,还没有组成一个全球性的完整社会。现在,国家正在把更多的权力让渡给国际组织。区域同盟就是其中一大类。这些区域组织是地缘政治的板块。与“板块”相对应的是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断层线”。断层线是地质板块的边缘线,是一个板块与另一个板块摩擦、冲突的地方,可能导致地震。推动板块运动的是半流质的地幔。地幔在地壳之下,比地壳厚得多,而且自成一体。地缘政治板块与斯宾格勒的文明分类有相似之处。地缘政治之下的地幔是文明,包括现代政治文明。没有现代政治文明的国家不能进入发达板块。
今天的“全球化”程度被夸大了。“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的一个概念。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全球大国,鼓吹全球化符合美国的利益。它可以把全球作为它的资本和商品出口市场,并获得对全球的控制权。作为廉价劳动力市场、发达国家经济的补充,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中国的利益,至少是利大于弊。但这个地位是付出了极大代价的,不是长久之计。中国不能总给富国打工,作为富国的经济和金融殖民地。
今天的全球化程度远不如100年前。比如,国界对人员流动的限制无以复加,富国的签证不容易得到。而且正如批评者所说的,富人、富国从全球化中攫取了最大利益,全球化其实是美国化。作为美国化的全球化只是一层薄膜,一个障眼法,覆盖了正在发生的区域一体化。实际上,在真正的全球化到来之前,必定要经历区域一体化。削弱国家权力的首先将是区域化。美国不愿意看到更多的区域化,因为北美对它的吸引力有限。美国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陆地邻国和一些小的、相对贫穷的加勒比岛国。由于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墨西哥已经接近是美国的经济殖民地。但在人口方面,却是墨西哥主导着美墨之间的一体化。由于拉美裔人口的增加,可能改变美国的国家、种族和文化特征。为此,塞缪尔?亨廷顿发出了《我们是谁?》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年。的警告。当墨西哥成为美国投资与生产的乐园的时候,美国也在两国边界修筑铁丝网,架设各种探测装置,增派武装巡逻人员,以防止墨西哥人进入美国。这样的全球化(或美国化)是单方面的:穷国向富国改革开放,让出市场;富国对穷国闭关锁国,保守技术。这个全球化以穷人和穷国为代价,因此不可能走出很远。
对目前的人类而言,地球是一个封闭系统。虽然有宇宙飞船前往月球、火星和太阳系之外,但人类的政治、文化和经济活动仍局限在地球之内。全球化就是在这个封闭的系统内进行的。如果真的实现了全球化,对人类的发展并不是好事。那时,人类发展的“熵”将达到最大,世界各地的人种和文化将不再有差别。人类的“热量”将均匀分布,不再流动。于是人类历史将进入“热寂”——真正的“历史的终结”。
生物学家们发现,在有限空间中,生物密度的增加将导致它们彼此联系的增加,它们发展出新的组织水平来应对由此产生的压力。生物化学家和控制论专家弗里德里克?菲斯特把这种组织结构的变化称为“定律”,因为它遍及整个生物界。他认为,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手工业、技术和贸易是孤立的,零星发展的,互相之间没有联系(图一);然后,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形成了一个单一的世界体系(系统),增长和相互联系是无序的,因而不能持久(图二);于是一个高等级的结构开始自发出现,它有工业和技术的次级结构,分散的经济单位(图三)。这样的结构是稳定的。但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因为人口增加等原因,我们又回到了图二所显示的那种无序状态。2008年开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是这种无序状态的一个结果,很快波及全球。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