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54)

2025-10-10 评论

  因为铁路的普及,大陆上的交通便捷了许多。麦金德因此断言陆权将超过海权。但火车的载货量远远不及远洋货船,而且成本高过海运很多。现在有了高速铁路,却更适合客运,而不适合大宗货物的运输,因为成本太高。空运也同样存在着成本的问题。现有技术仍不能大幅度降低陆地运输的成本,不能提高运输量。就军事行动而言,陆权对海权仍然处于劣势。但这个劣势不是不可弥补。在另一方面,在政治制度的优劣及道德号召力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大陆国家占有优势,因为它在地理上和文化上更接近其他大陆国家,更易于争取到人心。总体而言,在新技术条件下,大陆国家仍将具有地缘政治优势。
  美国有类似声音,但角度不同。米尔斯海默认为,“战争靠庞大的陆军而不是海上的舰队和空中的飞机赢得胜利。最强大的权力是拥有最强大陆军的国家。”《大国政治的悲剧》,121页。第四章是“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在这一点上,他很可能是错的。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的国家也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未必需要陆军对决。在军队严重依赖高技术装备的时代,拥有优势海军和优势空军的国家一定也有发达的陆军。米尔斯海默是美国人。他像另一个岛国人麦金德一样夸大了陆地力量。他的出发点是从岛国控制整个欧亚大陆,而大陆国家则是从大陆出发,保证海洋航行的畅通。因此,米尔斯海默对陆海空军力量的判断标准与大陆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容易高估陆军的作用。比如,他的结论中有两条是,“单有封锁不可能迫使敌人投降”,《大国政治的悲剧》,130页。“从海上进攻大国的领土要比从陆上入侵来得困难”《大国政治的悲剧》,160页……可以看出,米尔斯海默研究的是在向大陆国家攻击时的困难;大陆国家考虑的是如何突破海洋封锁,而不是等到敌人登陆入侵——已经有了主动与被动。差异是由于海岛国家和大陆国家的目标不同造成的。
  不过,米尔斯海默有一点是对的。他说:“即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征服只靠船只才能达到的遥远地区。因此,大国的野心只能主宰它们所处的地区以及在陆地上能达到的毗邻地区。”《大国政治的悲剧》,120页。美国是一个例外。美国曾经在短时期内征服了遥远地区。然而,它的全球霸权是世界大战和冷战的一个副产品,是在众多盟国的支持下做到的。这样的支持只有在极端条件下才能获得。冷战结束后10多年,美帝国已经呈现颓势。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力量将更为分散,区域化的势头将更强劲。原因就是大国投射影响的能力有限。
  e?高边疆与星球大战
  有史以来,人类从来没有离开过武器。在没有武器的地方,他们会制造出适用的武器。这个规则也同样适用于太空。人类进入太空不过数十年,近地空间已经布满了各种军事设施。重返大气层的洲际弹道导弹要经过空间。“和平利用太空”只是开发太空的一个方面,而且在开发初期只是一个次要方面。冷战结束之后,“国际空间站”是各国在空间科学合作方面的一个好模式,但此一合作不会妨碍更多的空间项目被用于军事目的。
  人类进入太空的交通工具是火箭。火箭始于军事目的,是德国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发展起来的。V-2是最著名的产品,在二战中被用来攻击英国。战后,美国和苏联的太空技术直接得益于德国的火箭研究。在冷战期间,美苏的一个重要竞争领域是太空。取得空间优势是他们发展空间技术的动力。苏联在1957年10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率先实施载人太空飞行,“东方”一号飞船距离地球表面302公里。这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苏联的太空技术领先于美国,美国受到巨大压力。苏联人进入太空一个多月后,美国总统J?F?肯尼迪宣布了载人登月工程。与苏联的航天计划相比,“阿波罗”计划更复杂,也更宏伟。1969年7月,美国首次把两名宇航员送上38万公里外的月球。此后美国宇航员又5次登上月球。登月活动引起的轰动效应在递减,当它不再能显示美国的空间优势时,就在1972年12月结束了。人类进入太空的里程碑事件都是冷战的产物,是超级大国炫耀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结果。两国的宇航员被当作国家英雄(也是人类英雄)。1960年代是人类走出地球,向太阳系扩张的开始。
  空间被称为高边疆。对比地球表面的边疆开发历史,这个词本身已经隐含着军事意义。与以前的军事理论一样,在“高边疆”理论上也可以找到一位代表人物。他是美国陆军中将丹尼尔?O?格雷厄姆(1926-1995)。格雷厄姆毕业于西点军校,担任过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1973-1974)、国防情报局局长(1974-1976)。在1976年和1980年的两次美国总统大选中,他是候选人罗纳德?里根的军事问题顾问。在里根当选总统之后,他们一起讨论过导弹防御计划。在1979年秋天,在里根的要求下,格雷厄姆提出了“高边疆”的概念。1981年9月,格雷厄姆成立私营的“高边疆公司”(HighFrontier,Inc?),以推动太空动能武器的发展。他是“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的始作俑者之一。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