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2-1885)和李鸿章(1823-1901)都是洋务派领袖。曾国藩创办福州船政局(1866)。李出自曾的门下,创办江南机器总局和金陵制造局(1865)。1874年,同治帝死。慈禧安排她妹妹四岁的儿子即位,得以继续以太后身份掌握大权。1875年,光绪元年,清廷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又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的海防。陆防和海防都在争取有限的资金,是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又大敌压境之下的无奈之举。1875年,清帝许诺每年划拨400万两海防经费。到了1877年后期,李鸿章收到的还不足200万两,主要原因是新疆之役耗费巨大。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28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引文出自第四章,该章作者是刘广京、理查德?史密斯。从1875年到1881年,“七年之中总数逾五千二百三十万两协饷的支援,是支持左宗棠在新疆取得胜利的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剑桥中国晚清史》下,272页。此外,在这7年中,经清廷批准,“左宗棠共向华商借款846万两,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总计借款2221万两。”因中介从中赚取暴力,洋商借款的年利为10%,比当时正常行情高出一倍。7年共花费7451万两(不算利息),平均每年1064万两。而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为北京所确认的清帝国的总税收,包括中央和地方在内,计约六千万两”。《剑桥中国晚清史》下,554页。国税和地税的收入大部分来自田赋和厘金(营业税),关税次之。在1875年,清朝的进出口大致持平。在1亿3672万两白银的贸易总额中,约有110多万两的盈余,关税收入是1196万8109两。由此推算出,在新疆用兵,每年耗费的资金占清王朝全部收入的1/6以上。
李鸿章说:“二者兼营,则皆无成而已!”《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卷十五,第十页。转引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310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李鸿章有充足的理由:“彼有铁路以调兵,则旬月可以云集;中国行师绝塞,非经岁不能到防。彼有电报以通信,则瞬息可以传命;中国递文边界,非三数月不能往还。”《代李伯相复张观察书》,《庸盦文别集》,卷四,第131页,薛福成。转引自苑书义:《李鸿章传》,310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薛福成(1838-1894)时在李鸿章幕府中任职。有了铁路之后,陆地运动速度加快,陆权对比海权的劣势大大减少了。当时中国在新疆既无铁路,又无(有线)电报。最大的挑战来自后勤补给。左宗棠说:“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四十六,第三十二页。转引自《左宗棠传论》,310页。同时,左宗棠也知道,如果海疆不定,朝廷也不能够顾及西疆。他又说:“只盼海上宴然,英事速结,再做区处。”《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十五,第六十二至六十三页。转引自《左宗棠传论》,328页。“英事”指1875年的马嘉里事件。这次事件起因于英国吞并缅甸后对中国西南的窥探。
李鸿章对形势的判断没有错。清朝确实无力同时在东西方打两场战争,对手分别是日本和俄国。李鸿章的错误在于对时机的判断。在中亚的大角逐中,俄国与英国互相牵制,它们都在利用阿古柏。在东海,日本对中国还不具有海上优势。那时,海防和塞防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在两个方向上短期都不会形成战事。所以,清朝没有遇到东西海陆两线作战的问题,甚至连单线作战都算不上。这两个问题都通过谈判得以解决。中国支付赔款,从俄国收回了伊犁,从日本收回了台湾。但是,真正的危机将在数年之后到来。
1884年,新疆建省。刘锦棠担任新疆省第一任巡抚。西部暂时较为平安。1879年,日本宣布废除琉球国,建冲绳县,又遣使来中国谈判。1880年,李鸿章创办的海军正式成军。这时的日本还不那么确定它的实力,提出把琉球群岛南端的先岛群岛(包括宫古列岛、八重山列岛)分还给中国。当初,李鸿章主张暂时放弃西部,是想在东部更强硬地对付日本。他(或执笔的薛福成)设想,如果中日谈判不利,清廷将“撤防俄之劲旅,分军三道,载以轮舶,直趋长崎、横滨、神户三口”,“制其死命,或封琉球,或重议约章,皆惟我所欲为矣。”《代李伯相复张观察书》,《庸盦文别集》,卷五,第177页,薛福成。转引自《李鸿章传》,311页。以武力威逼日本的想法或出自薛福成。设想很宏大,显示出李鸿章对海防有很大的信心。但中国终于失去了琉球。李鸿章更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13年,中日海上力量的对比就完全倒转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