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东边的限制:海洋和岛链
由于环环相扣的岛链,中国东部的大海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中国和邻国之间的内陆海。
在历史上,中国外海多台风,而且外海各岛屿上的文明程度较低。因此,海上航行有很大的风险,却没有很大的收益,这是阻碍中国走向海洋的主要原因。中国大多数王朝都不鼓励贸易,民间的海外贸易最为可疑,受到更大的抑制。因为气候莫测以及心理因素,中国古代皇帝宁愿沿着海岸线挖掘大运河,也要避开海洋。中国在海洋上的“边界”是由自然条件限定的。现在,这些障碍或边界都不存在了,但地缘政治的障碍却非常大。
中国有1?8万多公里海岸线,似乎有很好的条件成为一个海洋大国,其实条件并不优越。中国东部、南部之外的海洋是世界上岛屿、海峡最密集的地方。这些岛屿分属多个国家,有些自成岛国。一些岛国距离大陆很近,中国与它们有岛屿和领海纠纷。美国的驻军更增加了局势的复杂性。因此,这些岛屿和海峡对中国构成了极为复杂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不是一个濒临太平洋的国家,因为西太平洋和欧亚大陆东海岸之间有一个过渡,这就是第一岛链。诸多的岛屿如蜿蜒的山脉,彼此相连,形成一根链条,锁住了中国的海疆。中国走向海洋,首先遇到岛链形成的地缘政治“边界”,它们可以被用来封锁中国,阻止中国的大洋通路,把中国遏制在大陆上。要走向大洋,岛链是中国必须突破的屏障。
东亚近海海域以及太平洋上的岛屿大致都是南北走向,对大陆海岸形成包围的岛链。一般认为,中国的外海有三条岛链,其中距离中国最近的、最严密的是第一岛链。关于第一岛链包括哪些群岛,并无一致的说法,但总是距离中国最近的那几个群岛。本书认为,第一岛链从萨哈林岛开始,经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又称婆罗洲(Borneo),即中国古史中的渤泥,73?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三大岛,分属印尼、马来西亚和文莱三个国家。到苏门答腊岛。苏门答腊岛与欧亚大陆的马来半岛之间有狭窄的马六甲海峡,海峡中有个小岛值得一提,即新加坡。在这些大的群岛和岛屿之间,还有许多较小的岛,而日本、菲律宾、印尼都是岛国。中国船只走向大洋,必须经过几条狭窄的海峡,很容易受到封锁和攻击。在那里,海盗都可以制造相当大的麻烦和损失,更不必说装备优良的岛国海军了。
在第一岛链的北端,萨哈林岛、日本群岛与大陆海岸(其中一部分是伸出的朝鲜半岛)合围成日本海。日本海的各海峡窄而浅,近似于一个内陆海。中国在日本海没有直接的出海口,图们江入海前的最后一小段(约15公里)是俄国与朝鲜的界河。封闭的日本海是中国外海的一个缩小版。日本北海道岛与俄国萨哈林岛之间的宗谷海峡(拉彼卢兹海峡)最窄处43公里,最浅处50米;北海道和本州岛之间的津轻海峡最窄处18?5公里,最浅处130米;日本九州岛和朝鲜半岛之间的朝鲜海峡之中有对马岛,其中日本一侧的对马海峡最窄处41?6公里,最浅处50米。在朝鲜海峡的南北两端,日本和韩国(韩国是第一岛链的一部分)都有实力可观的海空军,而且都有美国的驻军。以海参崴海参崴在海洋和陆地两个方向上都缺少纵深,不适合做俄国的军港。为基地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受到极大限制,只有日本海的第四个出口鞑靼海峡才是安全的。因此,俄国需要更多地使用堪察加半岛南端的基地,不过,那里靠近北极圈,气候条件恶劣,远离腹地,补给成本高。中国面临着与俄国类似的海上困境,或许略好一些。
第一岛链的中间点是台湾岛。台湾岛与海南岛同是距离中国海岸最近的两个大岛。其北是琉球群岛,冲绳是美国的一个大军事基地;其南经过两个较小的群岛(巴坦和巴布延)之后是菲律宾群岛,美国的前殖民地,现在的军事合作伙伴。菲律宾群岛的巴拉望岛、苏禄群岛,几乎没有疏漏,连接到加里曼丹岛,该岛的南部属于印度尼西亚。除了马六甲海峡之外,南海还有几条海峡通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如巴士海峡、巽他海峡。不过,它们同样受到岛屿的控制,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商业价值较小。台湾岛是中国最有希望首先打破第一岛链的环节,一个与大陆统一的台湾岛将成为东亚沿海各国的贸易中心。
一般认为,第一岛链止于马六甲海峡。在自然地理上也许是这样。在地缘政治上,第一岛链延伸到马六甲海峡以西。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这两个群岛与缅甸的南部海岸、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合围,在它们中间形成了安达曼海。西去的船只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安达曼海之后,仍须穿越海峡才能进入印度洋。印度蹲在马六甲海峡的西端虎视眈眈。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属于印度。这是英国殖民时期的遗产。印度正在加强它在群岛上的军事基地。在非常时期,印度的海空军可以封锁狭窄的马六甲海峡,或在海峡以西拦截船只。所以,中国必须把安达曼海以西的两个印度群岛看做是第一岛链的组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