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之魂(115)

2025-10-10 评论

    十四日,腾冲攻克,第二十集团军经腾龙桥加入围攻龙陵的行列,日军立刻处在中国三路大军的夹击之下。
    日军大势已去,且战且退。河边总司令鉴于围歼远征军已不可能,决定取消“断”一期作战,留下第五十六师团固守龙陵,其余师团撤回缅甸,执行确保八莫和对中国驻印军防御的“断”二期作战计划。
    抗拒十几万中国大军的艰巨任务就沉重地落在了龙陵县城两千名日本士兵的身上。
    小室钟太郎,军阶中佐,工兵第五十六联队副联队长。出身东京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早稻田大学毕业,专业为水产养殖,因此并不特别擅长打仗。随着师团各级指挥官战死或战伤,有的联队已经没有校级军官,他在危难之际毅然受命,出任龙陵守备队队长兼混合支队司令官。
    留在城里的守备队员都清楚眼前的现实,他们将抗击百倍于己的中国远征军,然后象重锤下的瓦片一样变成齑粉。他们之所以选择战斗。是因为日本军人只能选择战斗,别无他路。因此,“为天皇而战,死得光荣,死得其所”就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旗帜。
    然而小室中佐偏偏对上述信念发生了动摇。
    按照命令,他必须死守龙陵,与阵地共存亡。但是这道命令缺少说服力。既然“断”一期作战业已放弃,主力撤回缅甸,那么剩下的两千名士兵的生命就该象一堆没人要的破砖头被白白丢弃吗?
    该中佐对上级的蛮横命令持有异议。经过痛苦选择,他决心奋起抗命,拯救两千士兵的无辜生命。
    九月十七日晚,小室指挥官命令混合支队全体撤退,放弃龙陵。十八日上午,奉命出动的第三十三军宪兵队在芒市公路上截住了这支擅自逃跑的队伍,逮捕了全体军官。宪兵队长石田德二郎大尉宣布继任司令官,命令全体官兵重返龙陵。由于中国军方面不曾发现城里空了一夜,于是错过了一个唾手可得的天赐良机。
    下午五时,小室钟太郎中佐以下五名军官被押至东门城墙,以抗命罪逃跑罪执行死刑。考虑中佐曾为帝国立过许多战功,准其谢罪自杀。中佐拒绝剖腹,选择了手枪。
    晚七时,混合大队全部返回阵地,进入临战状态。
    由于中美盟军最高领导层发生权利危机,最终导致史迪威将军解职回国,因此十月以前,龙陵前线一度相当平静。中日双方掘壕对峙,了无战事。
    十月,雨季结束,怒江地区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二十九日,中国远征军重新对龙陵大举进攻。美军第十、第十四航空队出动数百架飞机助战。在龙陵前线,在滇缅公路沿线及芒市、遮放、畹町、八莫、腊戌直至曼德勒,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美军飞机到处袭击日军阵地和运输线,摧毁工事据点,炸毁公路桥梁,致使日军车队防不胜防,只好依靠夜间悄悄行驶。
    龙陵守军基本上重蹈了松山和腾冲守军的下场,只是不如那两处抵抗来得坚韧和持久。攻城和巷战的经过与腾冲大同小异。当潮水般汹涌的中国士兵呐喊着从四面八方破城而入的时候,抱定必死信念的两千日本士兵就凭借城里的每间房屋、每道工事和每一座掩蔽物进行最后的战斗。子弹打光了用刺刀,用枪托,用石头、牙齿,直至“玉碎”。从某种意义上讲,守城已退居次要,死亡变成了目的,死亡和毁灭就是这场战争的悲剧主题。
    十天之后,城内的枪炮声和手榴弹爆炸声渐渐稀疏下来只有城北文笔坡白塔内还有一挺重机枪在凶猛而顽强地咆哮。白塔系明代建筑,高四十余米,有十一层,均以白色花岗岩修砌,石缝间填以糯米石灰棉纸筋,曾历七级大地震而无损。由于白塔居高临下地控制了城外的滇缅公路,因此往来车辆军人民工横遭射杀无数。七十一军八十八师一个排试图消灭这个钉子,围困一昼夜,伤亡二十余人。
    团长大怒,调来一们重炮,欲将白塔夷平。适逢军长钟彬路过,问明缘由,遂制止部下,不许蛮干。钟军长系留洋出身,懂得爱护古代文物,因此白塔幸免于难。后来有位受伤的班长半夜悄悄摸进塔内,用手榴弹将敌人炸死。原来塔内只有敌人伤兵两名。
    白塔又在岁月的风风雨雨中矗立了二十多年,后毁于“文化大革命”。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