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开始讲述路遥作品著作权官司的前尘后事。
舐犊情深,作家路遥爱女儿胜过爱自己
路遥是一个用心血和生命来写作的作家,这在当代作家中是鲜见的。最终,也因为创作而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关于路遥的介绍通常是这样的: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19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路遥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正如《痛悼路遥》一文中所写:“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地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对他所热爱的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了路遥小说基本的特征。
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当《人生》获奖并被改编成电影取得成功后,路遥没有沉醉在鲜花和掌声之中,而是深深地思考了一些问题,他要超越这一高度,赶40岁时完成一部全景式地反映中国近4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共三部六卷,厚重、宏阔,为中国当代挣脱极左束缚开始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留下了史诗般的艺术画卷。作品共写了近百个人物,从揽工汉到省委书记,这些人物形象鲜活地表现了那一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变化。小说“人物运动的河流”中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各种政策和人们的心态。
孙少平的一生更是体现了平凡人生的辉煌意义,他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就是奋斗不息、坚韧不拔,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他都能平静接受,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孙少平在各种严酷环境中默默承受独自奋斗的经历正是这部作品的迷人魅力所在。
路遥平凡的人生构筑了辉煌的世界,他的全部作品收入了五卷本的《路遥文集》。
在完成《平凡的世界》之后,路遥抱病为《女友》杂志撰写了著名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这是《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这篇五万多字的随笔,是路遥对自己文学思想和文学观点的全面总结,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著和创作时的艰辛,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多次提到关于女儿路茗茗的一些文字。第一次提到路茗茗,是路遥在经过长达3年的准备,在陈家山煤矿开始写作,从秋天写到冬天后,在经历了进入写作阶段的最初的极其痛苦的煎熬后,“……因为元旦即在眼前。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日子里,为了亲爱的女儿,我也得赶回去,其实这也是唯一的原因……想着马上就要看见亲爱的女儿,两腿都有点发软。”
第二次提到路茗茗是路遥移师到榆林宾馆,开始写作《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时候,“一种无言的难受涌上心间。这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亲爱的女儿。在这应该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里,作为父亲而不能在孩子的身边,感到深深地内疚。”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