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大案2006(16)

2025-10-10 评论

    另外,张恩照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勤奋、踏实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各级领导们的注意。1988年,上海市委托建设银行出面组织了一个以法国为首的6国银团,对上海市的重工业进行投资,因此张恩照多次得到了上海市领导的夸奖。另外,在张恩照主持建行上海分行的整个90年代,建行上海分行继续积极配合上海市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国企改革和城市建设,建行上海分行投入了巨大的资金。
    20世纪90年代初,住房商品化已成为上海房改的必然途径。在推出政策性公积金贷款的基础上,建行上海分行放出一笔11万元5年期的贷款,使其成为上海个人住房商业贷款“吃螃蟹的第一人”。“建行模式”在外部形成了“滚雪球”效应,上海乃至全国各大商业银行视其为个人住房商业贷款业务的范本而争相拷贝。
    列举这些内容,并不是给贪官摆功评好,而是出于一种客观评价。即使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说张恩照是个尸位素餐的草包,那么,那些把张恩照推上领导岗位的机构和“慧眼识珠”的人,岂不是个个都是睁眼瞎?
    即使后来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在免除张恩照职务的决议中,最后还是给予了张恩照颇具人情味的一句评价:“对张恩照先生多年来对中国建设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用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发放贷款。“放贷”这个词我们大家都明白,毫无疑问的是,放贷的大权掌握在谁的手上,即使不放松对自身的要求,也会有很多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方法给拥有放贷权的人“好处”的。
    据有关媒体报道称,张恩照的转变是从打网球开始的。1988年张恩照开始学习打网球,“几乎天天打一个小时的球。打完球张还习惯洗桑拿,然后吃饭。基本上陪同他的就是固定的十几个与其关系密切的学生。”
    但是,很多弟子也给张恩照带来了麻烦,尤其是通过张恩照的弟子跑贷款,几乎是百发百中。只要他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贷款就放出去了。门生圈子在张恩照的庇护下做出越来越多的肆无忌惮之举,他们甚至在帮助张恩照挖着一个越来越大的“陷阱”。到1997年3月终于爆发了事端,建行上海分行徐汇支行行长周道春携款7000万出逃海外。而周道春正是张恩照力排众议提拔上来的。此案虽然最后没有动摇张恩照的行长位置,但随后一系列针对上海建行的调查,对他打击还是很大。
    以张恩照的各种政绩,他却在建行上海分行行长这个位置上连续干了13年,直到50多岁才干到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的位置上,也不过是个正厅级。如果不是王雪冰落马,也许张恩照会在厅级的位置上退休,也许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贪官张恩照”了。
    命运毕竟又一次眷顾了张恩照。1999年10月,张恩照离开他发迹的上海滩,调到北京总行出任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2000年2月,张恩照成为常务副行长和党委副书记,做了“中国最优雅的金融家”王雪冰的副手。张恩照的“忠厚”和“实干”再次给他带来了机遇,2002年1月,张恩照接替被免职的王雪冰接任建行行长,走到了人生的巅峰。
    这种辉煌后来尽管被许多人认为是摇摇欲坠的,但从一介平民飞升到国家省部级干部,自有张恩照的努力和勤奋。
    很大程度上,张恩照当上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的行长,已经在他自己的王国里拥有了绝对权力。而不被约束的绝对权力,对一个自身约束力差一点的官员来说,往往是一个看不见的陷阱。像张恩照这样要么坐着火箭连升三级,要么在一个职务上一干就是十几年的领导干部,他们的心态非常容易在过快的速度中失重,或者在过慢的煎熬中失衡,他们往往在寻找着不同的机会,获得权力或者金钱,却往往不知道陷阱在什么地方等着他们。
    2002年初,执掌建行的张恩照开始了一段艰辛的改革过程。然而,张恩照凭着其卓越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在建行内部,流传着“冰雪消融,恩照大地”的说法,暗示着两任建行领导在员工心中的地位。
    2004年是张恩照最辉煌的一年,当年建行资产总额近3.8万亿元。2004年7月,在《银行家》杂志评选的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中,建行名列第21位,在中国上榜银行中排名第一。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