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三招一出,情况马上改变,不仅黄鑫龙基本上从外行变成了内行,而且公司业务突飞猛进,好多有业务渠道的业务员不请自到,纷纷跳槽到他这里来,甚至有直接从他们楼上跳到楼下来的。
黄鑫龙也越做越精,边干边学,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还学会了不用资金也能做出口业务的办法,比如让对方开信用证,然后拿信用证到这边的银行抵押贷款,行话叫"贴现",这样,公司只要动用很少一点资金,就能开展很大一笔业务。还利用当时特区出口退税与内地出口退税的差异,吸引内地做进出口业务的单位在他们这里做业务,赚代理费,等等,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最后,以前从这里出去的业务员也找上门来,要求调回来。
由于采用了新的经营方式,自然也就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黄鑫龙说自己根本不懂管理,这话当然是谦虚,但也是事实。事实上,黄鑫龙确实不懂管理理论,但懂得管理实践。这个实践就是,怎么做有利于业务的开展,他就采纳什么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有时候他自己问业务人员,你们想怎么管理?业务员说为了便于核算和开展业务方便,每个人对外都称"经理",黄鑫龙说行,只要能赚钱,你们称自己皇帝都行。于是,公司就有了"业务一部"、"业务二部"一直到业务十几部和几十部。每个部都独立核算,每个部的负责人都是"经理"。自然,黄鑫龙自己就成了"总经理"。要不然,跟下面怎么区别?再后来,业务部实在太多了,黄鑫龙又听取业务员自己的意见,分成大类,如"机电产品进出口业务一部"、"农产品进出口业务某部"等等,每个大类的负责人叫"总经理",黄鑫龙自己只好称"总裁"了,其业务发展和公司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多年之后,当黄鑫龙当选为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时,被媒体报道成改革先锋。当记者为此采访黄鑫龙时,黄鑫龙侃侃而谈。说新天地公司的发长壮大主要靠政策,一靠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二靠国家给深圳的中政策,第三才靠他自己给业务员的小政策,而他个人的作用相当小。讲得既顺口,也实事求是,还把自己"谦虚"地表扬了一番。记者一走,黄鑫龙马上对身边的人说:"屁!现在说老子是改革先锋了,当初差点抓老子坐监!"
黄鑫龙这样说当然是气话,但也不是无中生有。当初他那样做的时候,确实受到质疑。有人说他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搞资本主义,还有人说他公私不分,甚至有一阵子还被当作经济领域犯罪审查,黄鑫龙本人也差点被抓进去。好在查来查去,他本人没有任何贪污受贿行为,加上后来大趋势变了,邓小平公开表示不要在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上纠缠,黄鑫龙才涉险过关。
到1988年,深圳正式试行国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时候,黄鑫龙的"深圳新天地进出口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深圳贸易额最大的进出口公司。
1988年,国家正式推行股份制,以深圳做试点。但是,试验差点失败。当时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现在为了公司上市,请客送礼给顾问费咨询费在所不惜,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但当时的情况相反,当时是政府积极动员企业参与股份制改造,但企业并不积极。当然,当时也有条件限制,必须是国营企业,那时候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只有暂行规定,《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中就明确规定是"国营企业",而国营企业的领导当时都是标准的国家干部,而且还是领导干部,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政府各级领导职位当中找到自己相应的"级别",事实上,他们中的有些人也确实在企业领导或地方党政领导之间来回的调动,所以,他们基本上都并不热心去改变现状,吃饱了撑得去改变现有国营企业的性质。因此,文件下发之后,整个深圳没有一家正宗的国营企业按程序要求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如此,这项争论了几年最终可以正式开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就几乎进行不下去了。而且一旦在深圳推行不下去,就不能在全国推广,那么,今天的中国和中国经济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当然,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国家肯定有办法让试点工作进行下去。为了保证进行下去,政府有关部门专门从香港和北京请来专家,给国营企业的老总们上课,洗脑筋。第一批是请深圳特区发展公司和深圳物资总公司这样正宗的国营企业老总们去听,结果,人是去了,课也听了,但没效果。第二批只好扩大,扩大到新天地进出口这样挂着国营招牌但实际上国家并没有往里面投资的名义上的国营企业老总去听课,于是,也就把黄鑫龙也扩大进来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