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叫“裤裆”,但好歹也是一个公园,于是也就有了一些柳树和石凳子,并且公园里的柳树与其他地方的柳树不一样,树梢和树叶不是朝上长的,而是向下垂着,像一串串悬挂的鞭炮,随时准备响的样子,江风一吹,左右摇摆,活了,春天一到,柳树泛绿,倒也令人想起“春风又绿大江南”的典雅诗句,多少显示了小城的别致。
不用说,公园里面的这些石头凳子也是有色金属冶炼厂出资建造的。
“裤裆”的最大好处是没有围墙,当然也就不可能像长沙的烈士公园或岳麓山风景区那样收游人门票,如此,也就属于任老百姓自由出入的场所,渐渐成了湘沅最热闹的地方。早上晨练的,白天下象棋打扑克的,晚上谈情说爱的,也算是有了雅处。张劲龙每天一大早出门,并没有真的去找工作,而是一头扎进了“裤裆”。“裤裆”里有凳子睡觉,还能看各种风景,怎么也比窝在家里舒心。
当然,张劲龙来“裤裆”不是看垂柳,垂柳那点风景张劲龙天天看,早腻了,张劲龙看的主要是“人景”。
由于张劲龙是白天出来的,所以他只能欣赏“裤裆”里白天的“人景”,至于晚上的“人景”,据说更丰富,但张劲龙晚上出不来,晚上他必须呆在家里,在父母面前装乖儿子。
“裤裆”里白天最扎眼的“人景”是经常有小青年骑着单车飞驰而过。其实骑单车算不上扎眼,那年月湘沅人虽然没有小轿车,可但单车还是不稀罕的。扎眼的是骑车的人。这些人不是一个人,一个人成不了气候,自然也就算不上“人景”,事实上,他们是好几个人。六七个,七八个,少的时候也有四五个。这好几个骑单车的小青年经常聚在一起,成堆,自然就人多势众,寻机闹事,仿佛是故意招惹人眼。当然,主要是招惹年轻姑娘的眼。
小青年骑单车的方法也比较特别。两个人一辆车,前面的人骑车,后面的一个穿了一个喇叭裤,斜坐在单车的后坐上,左腿收拢,右腿伸得老长,远远就能看见迎风招展的喇叭,像是故意扫人。几个人当中的有一个人更加特别,他坐在后面,怀里还抱着一个大收录机,收录机一共有四个喇叭,四个喇叭全部被开到音量最大,一路走一路放流行音乐,放得贼响,震耳欲聋,老远地就听见,路人想不看都不行。只要看了,不管你是用什么眼光看了,几个小青年就达到目的了,就很得意,前面蹬车的就左右摇摆,像是合着节拍跳单车舞,后面抱收录机的就摇头晃脑,像是他们非常懂音乐,此时正被流行歌曲所陶醉。如果公园里面恰巧有几个姑娘,更不得了,几个小青年恨不能把单车骑得比摩托车快,脑袋也几乎要摇掉下来。考虑到当时还没有听说过摇头丸,所以,他们能把脑袋摇成这个样子也实属不易。
几个小青年的如此做派,自然引起另一些人的不满,比如张劲龙就不满。事实上,张劲龙当时对什么都不满。没有考上大学他不满,没有找到工作他不满,母亲嫌他没出息父亲嫌他不上进家里没有他生存的空间他仍然不满,但那些不满他找不到别人的茬,都怪他自己,所以,那些不满他只能憋在心里,忍着,而“裤裆”里发生的情况不一样,“裤裆”里的不满是这几个小青年造成的,张劲龙能找到具体的发泄对象。
这一天,又赶上这几个小青年在公园衅事。他们骑着单车在两个姑娘面前来回兜圈子,已经把其中的一个姑娘逼到垂柳树根了,还往里面逼,实在过分了。这时候,旁边早有人看不惯,开始谴责他们的做法。其中一个老同志就开始教训他们了。
“你少倚老卖老!”一个长头发的喇叭裤反过来威胁老人说。
喇叭裤这样一威胁,管闲事的人更过。那时候的社会风气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候人好像还受着“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的遗风影响,还比较关心与自己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事情,还比较有正义感,比较喜欢管闲事,于是,另外几个退休老同志也上来指责小青年。教他们学好,不要学油。“油”是湘沅土话,从冶炼厂流行出来的,因为冶炼厂里面有上海人,他们说“油”就是“油嘴滑舌”或“流里流气”的意思。
几个小青年自然不会把退休老人的话当回事。他们变本加厉,仿佛是示威,楞是把其中的一个姑娘吓唬哭了。
老同志发火了。但是没用,小青年们根本不听,甚至得意忘形,高声地吆喝,把单车变成了战马,仿佛他们一吆喝就能起到人欢马叫的效果。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