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潮跪在已积了几寸深雨水的船舱中,喘息着,两眼失神地望着眼前的那片丰饶之地。
采芹胸前的那粒红痣,因雨水的浸润而显得十分鲜亮。
雨变为细雨时,杜元潮在采芹的身旁慵懒地躺下了。采芹侧着身子,看着它,见它一时变得老实乖巧,转过脸去笑了。
“笑什么?”
采芹没有告诉他。在采芹的童年记忆里,它有点儿弯曲,而如今依然有点儿弯曲。她不禁用手轻轻拍打了它一下,并骂了一句:“坏死了!”
“它有罪吗?你狠心打它。”
“当然有罪。”
“它倒是真有罪,可我没有。”
“你也是有的。”
“我是没有罪的。说个故事你听着。有个人家,姐妹俩,河东有一个叫张小三的,总想她俩的心思,可惜总是没得机会。这天终于有了机会:那姐妹俩的娘走亲戚去了,晚上赶不回来。天一黑,张小三就摸到了那人家窗下,偷听着屋里的动静。姐妹俩上床睡觉了,合睡一张床,并合用一床被,一头睡着姐,一头睡着妹。那被子总是盖不住两个人,姐姐就教妹妹:我俩得弯套弯睡……外面的张小三听成了叫张小三来睡,乐死了,大叫我来了我来了,推门就进了屋……第二天娘回来了,姐妹俩就将昨晚上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娘,娘听罢,拿了一把菜刀,要找张小三算账,没想到刚出门,就听见张小三正躺在她家菜园里的一片茄子丛里唱歌。你猜他怎么着?他用一根草拴住那个,将它吊在一棵茄子上,而自己躺在那儿美滋滋地吃饼,一边吃一边唱:有罪的上吊,没罪的吃饼睡觉……”
采芹禁不住笑了起来。
笑了一阵,采芹解下头上的红头绳,轻轻给它扎上了。她觉得那样子很有趣,又吃吃吃地笑了一阵。
后来,她也在他身边躺下了,不一会儿,两个人竟相拥着,无忧无虑地睡着了。
风吹来时,红头绳就会飘动起来。风一歇,它就又落下去。
天又开始掉雨点了。
杜元潮先醒来了,他轻轻坐起,看着还在睡梦中的采芹,心里既感到温润也有隐隐的酸痛。他朝油麻地方向望去———油麻地早消失在烟雨里。想到过不一会儿,他们就要分手,就要回到油麻地,他心里感到一片空虚。他不想回油麻地,许多次他坐在镇委会的办公室里,突然地就会觉得无聊且又无趣,胸口发堵,觉得天也荒荒,地也荒荒,心也荒荒。
雨大了些,采芹也醒来了,双眼惺忪地看着杜元潮:“你在想什么?”
杜元潮摇摇头:“没想什么。”
西坠的太阳被云所遮,更将浓重的胭脂色*倾向大地。
他们并排坐在船头上,望着被胭脂色*浸染的茂盛的芦苇。
一只鹤从芦苇丛里飞起,在天空飞翔了几圈之后,居然落到了船尾。头顶上的一粒红色*绒球,简直美丽绝伦。
在离开他们的天堂之前,杜元潮带着那根红头绳又要了采芹。
采芹的长发落进了水里。
杜元潮看到,随着船的颠簸,那长发一会儿在水中收拢一会儿又在水中荡漾开来,像是一团黑色*的水草在水中悠然飘动。五六条体形秀韧的青背小鱼游过来,与摆动着的头发戏耍着,它们甚至还敢穿越发丛。它们的脊背,其颜色*几乎就与采芹的头发为一色*。这几条小鱼的游动与头发的摆动呼应着,在这片无人问津的清水中荡漾出一片无人问津的旋律。
采芹问杜元潮:“知道为什么喜欢你吗?”
杜元潮摇了摇头。
“喜欢你既有文性*子,又有荡性*子。”
那只洁白的鹤居然在船尾舞之蹈之。
不知过了多久,采芹发出裂帛般的一声尖叫。
喊声惊动了那只鹤,它拍翅飞去,而随着它的飞去,他们灵魂逸出湿漉漉的肉体,也随之飞去了……
天近黄昏,琵琶乖巧地坐在小凳上,聚精会神地望着门前的路。
每天这个时候,她都会停下手中玩耍的一切,坐在门口安静地等待杜元潮的归来。
相比之下,她与杜元潮更亲。每当杜元潮出现于她面前时,她会立即跌跌撞撞地跑上前去,并张开双臂用亮得出奇的眼睛仰望着杜元潮:“爸爸抱。”而杜元潮一旦回到家中,最让他高兴也最令他心满意足的一件事就是蹲下来,将他的爱煞疼煞的女儿抱在怀中。在家中,他拒绝一切公事,即使偶尔要谈一些公事,他也会一边将女儿抱在怀里一边谈。他抱她去看太阳,去看月亮,去看大河,去看风帆,去看树,去看花,去看燕子,去看蜻蜓。他总与她说话,没完没了地说,像一对月老树下的情人。天黑之后,女儿会露出一丝毫无理由的恐惧,仿佛黑暗处到处藏匿着什么。那时,她最希望杜元潮能在家中守候着她。除了晚间有推不脱的会议,他晚上只是在家中守候着艾绒与女儿。他的恋家,是油麻地的女人们怒骂与斥责那些不安分总想打野食的男人们的最有力的武器:“瞧人家杜书记!跟人家杜书记比起来,你算个什么东西!”他真的是很乐意于在静悄悄的夜晚守候着艾绒与琵琶,没有丝毫的勉强。女儿的晚间入睡,居然绝大部分是由他相陪着,哼唱着千古流传的乡间摇篮小曲而完成的。这是一个优美得让他的心软化为水的过程。看着女儿的眼睛渐渐如两片沾了雨水的树叶一般合上,看着女儿的小嘴如同早晨池塘中的小鱼浮上水面呼吸着新鲜空气一般咂巴,他觉得实在已没有什么理由再在心中记挂什么了,风尘岁月所留下的瘢痕,当随水而去。他甚至会在与艾绒做#¥#爱时,一旦发现惊动了女儿,都会暂时偃旗息鼓。杜元潮的这番儿女情长,使艾绒常常为之感动,但说出来的话却是:“就知道喜欢你女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曹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