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想起了在大理石桥上遇见的那个人。以往我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称他们为精神病患者,但我现在不那么以为了。首先我已经不敢肯定这是一种病,当然就不能说他是患者了。我们是用常人的眼光打量他们的,他们的失神和超常状态其实是引起了我们自身的恐慌,他们那不顾一切、彻头彻尾的丧失令我们疑惑不解,所以我们认定他们有病。有一个小常识很说明问题,几乎绝大多数病的症状都伴有抑郁、焦虑、暴躁、惊慌的表现,当你身上出现这种情绪时,你可能生病了。而精神失常者却表现出一种使人迷醉的冷静、平和及愉悦,这有他们脸上的笑容为证。他们战胜了抑郁、焦虑、暴躁和惊慌,他们的心中也许仅存一种纯粹的事物,他们在打量我们时,是否认为我们是有病的,而他们却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所说的正常是以大众的普通人的行为作为尺度的,所以我只能认为他们是精神失常者,或者说是精神漫游者。
要到达那种境界要丧失多少东西?我不敢设想。也许他们也怀想和憧憬,就像我们一样。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零时,我想同其他的时刻边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区别。也许一个婴儿出生了,而另一个老人却死亡了。有的国家被白雪笼罩,而有的则被洪水围困。某一朵花静悄悄地开了,而某一棵树却在雷电声中訇然倒下。河流不会因为新世纪的到来而改变方向,它依然会在淤满泥沙的旧河床中无波地流动;房屋如果不受地震、火灾和龙卷风等等的威胁,也依然会在这个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刻负载着人类千奇百怪的梦境。新世纪在零点钟声清寂地落下后迎头而来,我想不会有人看见它头顶的曙光,因为那时对自然来讲是最沉重和黑暗的时刻。
时间绝对不会因为二十世纪的完结而脱胎换骨,它该如何循序渐进地走下去就如何走下去。我们一觉醒来,发现二十一世纪同昨日的二十世纪没有什么具体的区别,依然是陈旧的阳光照着古老的街道,卖早点的人也同以往一样眼角淤着眼屎呵欠连天地炸油条。菜摊儿前的妇女提着形形色色的菜篮子在为一家人的生计操心,而餐桌前的孩子则像雏燕一样等待家长把饭喂到他们口中。
二十一世纪就在一片庸碌声中平凡地开始了。你别指望在那个世纪之交会有数百条彩虹横空出世令你惊喜不已,也不必担心像某些预言家所讲的那样会面临灭顶之灾。地球和人类在我看来都是很皮实的东西,虽然有陨石雨、战争、饥荒、瘟疫等等不间断地折磨他们,但他们总是能够找到战胜和消解它们的方式。他们自身有着强大的免疫力。这种巨大的存在是不可抗拒的。所以我从不担心二十一世纪会像出现了病毒的计算机中的资料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它肯定会如期来临。
像我这样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基本上是把半辈子扔给了二十世纪,而另外的半辈子则会在二十一世纪上奔波。从我出生时起,世界就早已形成了。它轮廓分明,井然有序。人们生病了去医院,该上学了去学校,缺柴米油盐了去粮店,犯罪了去蹲监狱,看破红尘的人踏入寺庙,仿佛一切都已约定俗成。早已有人发明了汽车、飞机、电话等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使我们的出行和联络变得极为方便。任何一座房屋都有电灯的照耀,随之产生了电视、冰箱、洗衣机、组合音响、吸尘器等等靠电为人类提供娱乐和舒适生活的工具。你几乎不用动什么脑筋,就可以安然地进入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一切都是现成的,使你没有思考的余地和创造的空间。
我开始逐渐懂得国家有别,国与国之间以政治的名义又划分出了几个世界。至于国家内部的政治也是错综复杂的,所以战争既有世界大战也有国家内战。至于经济,它越来越成为人类生活最关注的话题,而直接带动经济腾飞的科学技术也备受重视。经济实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主宰人的精神生活,所以它不知不觉地已经渗透到政治、军事、上层建筑等诸多领域。而文化艺术发展到今天,仿佛最辉煌的时刻已经过去,无数的艺术大师像群星一样闪烁在茫茫夜空中,使我们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就我的狭窄视野和生存状况来看,建筑有了中世纪欧洲各国那些著名的大教堂就已经算是登峰造极了。而音乐有了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就够了。至于绘画,梵高一个人就把激情的表达推到了顶点。而文学,东方有了川端康成、西方有了福克纳也足以使黯淡的天空为之一亮。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迟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