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64)

2025-10-10 评论

  大麦地的人,在月亮下,一个个端着大碗,吃着新米煮的粥或是干饭,想着已经过去的日子,竟一时舍不得吃。他们用鼻子嗅着这醉人的香味。有几个老人,将眼泪掉在了碗里。
  所有的人都端着碗走出家门,在村巷里走动着。
  他们在互相感叹着新米的香味。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了。”
  奶奶指的,是她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有这个想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了,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她的妹妹。她就只有这么一个妹妹了。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
  但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来。妹妹家那边也比较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用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奶奶过去就去海边采摘过好几回。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这两个小的,日子虽说过得这么清贫,但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得很。
  然而,奶奶只说去会会她的妹妹。
  这天,大麦地有只船要去东海边装胡萝卜,奶奶正好可以搭个顺船。青铜和葵花,都到河边送行。
  葵花哭起来了。
  奶奶说:“这孩子,哭什么呀?奶奶也不是不回来了。好好在家,奶奶过些日子就回来了!”
  银发飘飘。船载着奶奶走了。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才过了几天,葵花就问:“妈,奶奶什么时候回来?”
  妈妈说:“你奶奶才出去几天呀,就想奶奶了?还早着呢。”
  可是,妈妈自己呢,干着活,干着干着,就会走神。她在心里一个劲地惦记着老人。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讯。
  妈妈开始抱怨爸爸:“你不该让她走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了,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但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奶奶的侄儿、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赶紧进屋。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但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了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说怕你们知道了着急。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我母亲一见这情形说,这样可不行,得赶快把她送回家。”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爸爸的表兄,就将这些日子,奶奶在海边的情况,一一地告诉了青铜一家人: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一大早,就下地。地里摘棉花的,十有八九都是姑娘、年轻媳妇,就她一个老人。那棉花田,一眼望不到边。走一个来回,差不多就得一天。我们全家人都担心她吃不消,让她在家呆着,她却总说自己吃得消。我妈说,你要是还去摘棉花,你就回家!她说,她挣够了棉花就回家。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了棉花地中间。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天底下,没有见过这样的老人。躺倒了,还惦记着去地里摘棉花,说要给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我母亲说,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的棉花,从我们家拿就是了,就别再惦记着了。她说,我们家的都是陈棉花,她要挣两大包新棉花。她摘了那么多棉花,要是以棉花算工钱,差不多也够给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了。可她偏说不够。她说冬天冷,她要给青铜、葵花做厚棉袄厚棉裤……我们那地方的人都认识她,都说,没有见到过这样好的老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曹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