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底线(60)

2025-10-10 评论

    魏海烽敲门的时候,沈聪聪刚跟赵通达把酒满上。依着她的脾气,就直接开门,女单身,男丧偶,一起吃个晚餐,怕见人吗?但见赵通达那不自在的样儿,她就回避了。赵通达送走魏海烽,门刚关上,沈聪聪就从赵伟的房间里出来,满脸的不高兴。
    赵通达忙说:“生气了?”
    沈聪聪摆摆手。她真没生赵通达的气,她是为在房间里听到魏海烽跟赵通达说的那几句话生气。她觉得魏海烽真有点“抖起来”的意思。赵通达却有点心虚,跟沈聪聪一个劲解释,说他倒是不怕人看见,议论也无所谓,主要是怕连累了沈聪聪。沈聪聪听了,似笑非笑,对赵通达说:“得了吧。我估计魏海烽肯定知道你这儿有别人。你说你一个人摆俩酒杯干什么?”
    赵通达手一摆:“随他怀疑!”显得很男人。
    赵通达就是这个时候出现在沈聪聪的视野中。一个中年人,稳重得体,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一定的经济基础,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目前又正处于事业停滞期,有的是时间跟她一起聊聊人生聊聊社会聊聊理想以及聊聊处世哲学。

    沈聪聪干了十年新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窝囊过。凡是批评报道,不得擅自采访,更不得擅自发稿,领导说这是为了慎重起见。事情的起因,还是她那篇批评泰华集团野蛮施工毁坏古墓的稿子,当时虽说是从版上撤下了,但事后她多次在编委会上提出,如果广告部门这么做广告,我们编辑部就没法做新闻了。
    梅总监开始脾气还好,她是那种只要把事办了,目的达到,别人爱说什么说什么的人。后来,沈聪聪没完没了,一开会就说这事,一开会就说这事,连带着报社的几个老同事也出来为沈聪聪说话,梅总监就搂不住火了。最后,报社专门为编辑部和广告部开了一次协调会,梅总监带着经营部门的全体主管一上来就说:“你们编辑部要有本事,你们就自己挣稿费、车马费、编辑费、防暑降温费、医疗费。别在这儿教育我们什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好像我们广告部,就庸俗,就低人一等,就不知道什么叫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是什么时代?资本时代,你们得学会尊重资本意志。你不尊重人家,人家凭什么给你钱?给你广告?”
    沈聪聪说:“照你们这么说,我们还做什么新闻?写一篇报道,还得先打听人家跟咱们报社有没有广告合同,笑话。干脆以后选题会,你们广告部给我们来开得了。”
    梅总监是做记者出身的,也不是不知道选题会是怎么回事,当即说:“沈聪聪,不至于毙你一篇稿子你就说没新闻可做了吧?天下之大事情之多,楼市楼盘涨价了,奥运冠军下海了,母子跳楼自杀了,超女粉丝打架了——选题多了去了,怎么就非得批评政府批评企业才叫选题呢?”
    这事闹到最后,还是社长水平高。他避重就轻,绕开问题核心,即报社是否应该对存在问题的广告客户网开一面。要说社长有水平,水平就在这儿。他倘若正面解决这个问题,势必把自己缠进去。比如,他要是支持广告部,那么肯定被编辑部抓住把柄。沈聪聪这群文人是最不好惹的,不要说告到记协,就是在网上议论议论,说如此社长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缺乏新闻从业道德之类的他也受不了。而他要是支持编辑部,那基本上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广告客户跑了,收入少了,他这个社长对上对下就都不好交代了。现在都是自负盈亏,一张报纸几毛钱,靠卖报纸能挣几个钱?还是得靠广告。而要靠广告,你就得改改文人脾气,想骂谁就骂谁,能成吗?和气生财和气生财,骂能骂来钱吗?万一人家企业有点背景,或者你哪句话说得有点毛病,人家告了报社,你记者没事,报社可是得担责任。官司输了,报社得赔钱。就算官司最后能打赢,报社不是还得请律师打吗?一年要打那么几场官司,光律师费得多少?但显然这话,是不方便拿到桌面上说的。因为只要说,就会落下口实。报社一大批正直的老记者就会以此攻击社长,质问他作为一个社长,是不是为了点蝇头小利,就可以不讲新闻良心了?
    其实,社长在开协调会之前,就已经想好了解决方案。之所以开会,就是走走过场,等两边都火药味十足的时候,社长出来高屋建瓴一下。社长清楚,他这个方案要是先说出来,肯定两边不讨好,但争执不下的时候说出来,两边就不容易有什么话说了。社长有个外号,叫“两点社长”。这个外号的由来是因为他无论大会小会,只要一开口,就是“我来谈两点意见”。这一次,他照方抓药,还是两点意见。第一点是虚的,核心意思是广告部和编辑部都是报社的重要部门,以后要经常联系,加强合作,要相互尊重,不要相互拆台。第二点是实的,主要针对编辑部,说的是以后编辑部重大选题重大报道,尤其是批评报道负面新闻,一律要经编委会研究通过。这样做,是为了对社会负责任,谨防少数不良记者把报纸版面当成泄私愤的工具;尤其是要防止一些新闻记者打着正义的旗号,勒索敲诈企业,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第二点,说得一点毛病没有,沈聪聪当时没弄明白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后来她才发现,跟自己的关系太大了。只要她报的选题,稍微敏感那么一点,编委会就要研究;而这一研究,一个星期一个月都有可能,研究到最后,即使同意发稿了,也过了新闻时效,成了炒冷饭。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