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埃利。维泽尔在《卡西迪派的庆典》里曾提到,被时空隔开的两个人也能互相理解。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过了一些时候,离她很远的另一个人也问了些什么,而她没有料到,她的问题就是对第一个人的问题的答复。
这会儿,机场大厅里的人流正在缓慢地进入舱口,空气渐渐显得空洞松散起来。
殒楠侧过身,眯起眼睛望着我。她的脸孔总能够把冷峻与温柔、沧桑与天真这两种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特质微妙地融为一体。她像一个熟识的陌主人那样转过头来看我,出门前刚刚洗过的栗黑色的短发蓬松地在她的脸颊旁边跳跃,像一蓬生命力旺盛的乱草,从她那惯于胡思乱想的头脑中飞扬出来。
微微蹩着眉,白皙的脸孔上闪烁着她那一种独特的冷漠的激动。不涂口红的嘴唇,透出有点贫血的苍白。颀长而懒散的腿,绷在淡棕色的牛仔裤里,伸向与她的目光相反的一边;她举起洁净的长手指,抚一抚自己从不化妆的显得空空荡荡的脸孔,仿佛在拂去尘埃。想象中的尘埃。她的一个经常的习惯性的动作。
我的朋友很像我曾在维多利亚沙漠的一个部落里见到过的一位女首领,这位女首领的仪容俊美、侠义、热烈而冷酷,她的血管里既涌动着对自己同胞姐妹的怜爱,又燃烧着某种刻骨的仇恨,这仇恨既有民族(种族)的仇恨,又有性别的仇恨。
殒楠的脸孔比起那位女首领多了一份高贵、心平气和与现代文明城市的生活痕迹,她侧身眯起长长的眼帘凝望我的表情我十分熟悉,但是我始终把握不准这表情深处的内在涵义,因为它曾在多种不同的语言和情感氛围里出现。
有一次,某一位官员隆重提倡全国妇女们都要穿旗袍。这腰身美妙的国粹宝物的确曾杀伤力极强地摧毁过国内外全体男性人民的眼睛,令之心旌摇荡。但是这种倡议却使得满街呼呼啦啦的旗袍们变成了一种工具。那一天,我和殒楠正站立在远离N城的南国的江边眺望污浊的浑水,脚下的泥泞绵延到我们的心里,灰天灰地灰水把我们笼罩得格外惆怅。那一天,殒楠就是这样眯起眼睛看我,看了很久,然后把目光转向江面。正是黄昏时分,夕阳把粼粼的水面涂染得半江瑟瑟半江红。殒楠的思绪仿佛心不在焉地停泊在平淡无奇的江面,又像是匿隐在什么重重心事之中。
她淡淡地自语般地说,“性别意识的淡化应该说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我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女人。有的男人总是把我们的性别挡在我们本人的前面,做出一种对女性貌似恭敬不违的样子,实际上这后面潜藏着把我们女人束之高阁、一边去凉快、不与之一般见识的险恶用心,一种掩埋得格外精心的性别敌视。这种来自先天或后天的敌意有时候被隐匿得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性沟,是未来人类最大的争战。”
我说,“你不觉得这用心的后面有一些是出于对女人的恐惧吗?”“当然有这种心理,只有最出色的男人才敢和优秀的女人做朋友。一般的男人只敢找女人做老婆或者情人。”殒楠说。
“唉,男人嘛。”
“包括男人在议论女性作家或者艺术家作品的时候,”殒楠说,“也经常是这样,他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她们最女人气的那一方面,是一种性别立场,他并不在乎它的艺术特质,有一个男人在评论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萨冈时说,可怜的老弗朗索瓦。萨冈,如今她已人老珠黄,再也赶不上当今的文学新潮和后起之秀了。表面上看,她在美国的经历就像那些中古时期美人的生平:十四岁花开,十五岁被采,三十岁色衰,四十岁满脸皱纹。后来有一位女人,以牙还牙,她虚构了一个叫做弗朗索瓦。萨冈的男性作家,对他进行了回敬。她说,可怜的老弗朗索瓦。萨冈……表面上看,他在美国的经历就像那些中古时期游吟诗人的生平:十四岁手淫,十五岁初试云雨情,三十岁阳萎,四十岁患上了前列腺炎……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立场沟壑。”
她的话像看不见的小刀子,锋刃锐利地浮游在那一天凛冽的江边。
我的朋友殒楠是一位出色而尖锐的艺术批评家。
这一天,我们倚着江边湿漉漉的石岩,各自点上一只香烟。后来,几片铅灰色的雷雨云浮游到我们的头顶,一滴凉凉的雨珠垂落在殒楠陡削白皙的脸颊上。我举起左手,用尖细的食指骨节勾掉那颗雨珠。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