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117)

2025-10-10 评论

    “我说以后就索性把蕙表姐留下,再不让她到郑家去,等他来接十次百次,都给他一个不理,看他有什么法子。蕙表姐究竟是周家的人。”淑华昂着头起劲地说。她气愤地望着觉新,好像她在跟他争论一般。
    觉新痛苦地责备淑华道:“你真是在说小孩子话。蕙表姐如今是郑家的人了。”“郑家的人?说得好容易。蕙表姐明明在周家养大的,”淑华还是不服,她固执地争辩道。
    “你说这种话又有什么用?人已经嫁过去了,你将来就会明白的。你不要说大话,难保你就不会嫁一个像你表姐夫那样的姑少爷。”觉新看见淑华说话不顾事实,他有点厌烦,便故意用这种话来激恼她。他自己并不拥护现在的婚姻制度(因为他自己受过害了),他说上面的话正表示对那个制度的反抗:他希望把自己的愤怒传染给别的人,激起别的人出来说一些他自己想说而又不敢说的攻击那个制度的话。
    “大哥,”淑英忽然失声唤道。她带了责备的眼光望着觉新,痛苦地低声说:“你也说这种话?”“我才不怕。别人凶,我也可以凶。我也是一个人,决不给别人欺负。”淑华气红了脸大声辩道。
    “说得好。”觉民在旁边称赞道。
    觉新听见淑英的话,他立刻想起了这个少女的处境:的确一个像蕙有的那样的命运正在前面等候她,现在的蕙便是将来的淑英。那个命运的威胁是很大的。但是淑英跟蕙不同,她还努力在作绝望的挣扎。她手边的英文课本便是她不甘灭亡的证据。然而结果她能够逃避掉灭亡吗?他不敢多想。在看见蕙堕入深渊以后。他再没有勇气来看淑英的那样的结局了。那个结局并不远,而且也许又轮着他来把淑英送进深渊里去。不过淑英还在设法逃避。他想她应该逃避。但是她多半会失败。
    “大哥,我跟你说几句正经话。蕙表姐的事情固然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是二妹的事情我们还可以挽救。陈克家一家人的事情你不是不知道。三爸近来的脾气你也见到了,他不会顾惜二妹。二妹是个有志气的女子,你应该给她帮点忙,我们都应该给她帮忙,”觉民忽然做出庄重的面容,一本正经地说。
    我们应该给她帮忙——觉新接着想下去。觉民的话来得正凑巧。好像一个外来的力量把觉新的纷乱的思绪一下子就理清了。他觉得几对眼睛急切地望着他,等候他的回答。尤其是觉民的追逼似的眼光使他的思想无处躲闪,而淑英的求助的水汪汪的眼睛引起了他的怜惜。虽然他始终觉得自己并没有力量,但是他也下了决心:他不让淑英做第二个蕙。于是他用稳重的语调答道:“只要二妹打定主意,我总之尽力帮忙就是了。事情以后可以慢慢商量。不过你们说话做事都要谨慎一点。”

    在这些日子里觉民算是最幸福的。觉新和淑英们的苦恼他分担去的并不多。琴和利群周报社的事情更牵系住他的心。
    他从琴那里得到的是温柔、安慰与鼓舞。利群周报社的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周报按期出版,销数也逐期增加。他每星期二下午照例去参加编辑会议。翻阅一些稿件,有时也带去自己的文章。琴有时出席,有时不能到,便请他做代表。社里的基金渐渐地充裕了,只要稿件多,他们便可以将周报的篇幅增加半张。也有了新的社员,表示同情的信函差不多每天都有,还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也写了仰慕的信来。这一切在年轻人的热情上点燃了火。每个青年都沉溺在乐观的幻梦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多少带一点夸张地谈到未来的胜利。那些单纯的心充满了快乐。这快乐又给他们增加了一些憧憬。恰恰在这时候方继舜从外州县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一本描写未来社会的小说《极乐地》和一本叫做《一夕谈》的小册。他当做至宝地把它们借给别的朋友读过了。《极乐地》中关于理想世界的美丽的描写和《一夕谈》中关于社会变革的反复的解说给了这群年轻人一个很深的印象。同时觉慧又从上海寄来一些同样性质的书报如《社会主义史》、《五一运动史》、《劳动杂志》、《告少年》、《夜未央》等等,都是在书店里买不到的。在这些刊物和小册子的封面上常常印着“天下第一乐事,无过于雪夜闭门读禁书”一类的警句。的确这些热情的青年是闭了门用颤动的心来诵读它们的。他们聚精会神一字一字地读着,他们的灵魂也被那些带煽动性的文句吸引去了。对于他们再没有一种理论是这么明显、这么合理、这么雄辩。在《极乐地》和《一夕谈》留下的印象上又加盖了这无数的烙樱这些年轻的心很快地就完全被征服了。他们不再有一点疑惑。他们相信着将来的正义,而且准备着为这正义牺牲。《夜未央》更给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眼界。这是一个波兰年轻人写的关于俄国革命的剧本。在这个剧本里活动的是另一个国度的青年,那些人年纪跟他们差不多,但已经抱着自我牺牲的决心参加了为人民求自由、谋幸福的斗争。那些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是那么忠诚、那么慷慨、那么英勇。这便是他们的梦景中的英雄,他们应该模仿的榜样。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