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莫相负(52)

2025-10-10 评论

    难道他们真的被浮华麻醉了心灵了,或者他们都已经修炼到淡定的境界,可以足够成熟地抵挡风雨?辛弃疾辗转在如流的人群中,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寂寞。他想要唤醒所有的人,告诉他们,一起力挽狂澜,修补残破的苍穹,却又不忍惊醒他们瑰丽的梦。他在纷繁的街市中,似乎听到美人环佩和璎珞的叮当声,他希望在这个没有约定的夜晚里,可以找到一个不屑俗流、超拔脱俗的佳人。和她共诉一段柔肠,共有一种相思,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忘记,摇摇欲坠的山河,忘记他骨子里,那一点还没有完全消磨殆尽的英雄气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一直寻寻觅觅的身影,原来就在阑珊的灯火处,在倾斜的月光中。这女子,也许是一位脱俗的仙子,她用淡然的心,漠然地看着世人悲喜往来。又或许是一个冷落繁华的平凡女子,她不过在今夜,独自走出闺房,想要在阑珊的角落,感染一点点热闹的气息罢了。无论她是谁,今夜,她就是辛弃疾苦苦寻找的那个人,是他心中那枝清绝高傲的红梅,不与凡尘有任何纠缠。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细细揣摩,这三种境界,我们都能体味,但是却未必要真正达到。
    因为,我们都是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经历着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我们的人生也许不需要经历这三层境界,只在心里,存一份淡定,留一份清醒。不上高楼,不为憔悴,不再寻觅,只从容地行走,清淡似水,安静如月,低眉浅笑,自在平宁。

四、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月光透过薄薄的纱帘,洒在桌案上,一盘棋、一张琴、一卷书,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和尘封多年的旧事暗通心意。这轮明月,从古到今,看过人世沧桑,依旧是这般风韵。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到那一场高山流水的初相逢。我一直相信,月光比阳光,更能清楚地照彻历史遗漏的角落。因为它明朗、幽清;它柔和,也多情。拨动历史那根锈蚀的琴弦,弹奏出沙哑的音调,是因为风尘劳累,还是因为知音已逝?千百年来,历史只不过更换了舞台,过往的英雄就真的成了道具吗?
    填这首《小重山》的人,叫岳飞,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他一生精忠报国,驰骋疆场,只希望马革裹尸,以祭山河。滔滔乱世,想要实践理想中的完美,收复旧日河山,只不过是一场虚空的梦。自古英雄多寂寥,他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所害,似乎也是预料之中的事。历史是一把用现实打磨的利剑,冷酷无情,它总是趁人不备,就粉碎你的梦,连灰烬都不留下。世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世间恃才傲物、卓尔不群的人,无不希望自己可以得遇明主,一展平生才学。纵为知音死,也不甘作别人的棋子。多少人,一生不遇知音,宁可隐于闹市,或终老山林,都不愿在烟火人间为别人做嫁衣。
    浪花淘尽,岳飞只是史册上一位风云人物罢了。被时光之笔写在宋朝的纸上,再也不能怒发冲冠,饮血疆场。他写《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又是多么的豁达豪壮。是啊!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的路程,不知道经过多少风云人生。胸藏烟霞,心如皓月,在碌碌世间,等待一个赏识他的明主,可是知音未遇,身先死。
    他写《小重山》不似《满江红》那样豪情万丈,可却是借琴弦抒发着心中无言的呐喊。是寒蛩将他从梦中惊醒,现实的无奈如烟云铺卷而来,不能入睡,就独自绕着石径缓步。帘外清冷的月光,照见他一片赤胆之心。这一生,为南宋抗金,无数次浴血沙场,毫无怨尤。他不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藉平生寂寥。他是时代的英雄,他想收复中原万丈河山,可是壮志难酬,君王的懦弱,奸臣的迫害,让他凄怆沉郁。也想脱下征袍在月下独酌,享受恬然和淡泊的人生;也想放马南山,捧一本庄子的《逍遥游》,坐拥青山碧水。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