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林徽因的出现,无疑给这座高贵沧桑的城市增添了诗意与柔情。尽管那时候的她还不到风华绝代的年龄,但她以钟灵毓秀的江南小才女身份,用其明净的眼眸、秀丽的面容、优雅的姿态、斐然的才情,迷醉了诸多校友。那时的林徽因无疑成了众人心中的美丽女神。有些人的美丽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则需要经历蜕变的过程,林徽因属前者,仿佛任何时候她带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么清新如一
在林徽因十三岁那年,张勋复辟,全家迁居天津,唯徽因留京。她虽柔弱,但从来都是坚强的女子。她虽多愁善感,但从不轻易在人前落泪。小小的她可以将家事打理得井井有条,照料好自己的青青韶华。这就是林徽因,与任何一个女孩都不同的林徽因。她是从微风细雨的江南小巷走来的婉约女子,有一天,她的姿色与风情足以倾倒这座皇城
我时常想着,假如林徽因一直守在江南,守着老旧的宅院。她是否甘心舍弃才情,做一个凡妇,与一位凡夫共有晨昏,度过炊烟四季,慢慢老去。深深庭院,雕花木窗,还有爬满青苔的老墙,几枝桃杏,一树荼蘼,有一种简约的美丽。午后慵懒的阳光下,她用柔情给爱人的衣裳缝制纽扣,偶尔也教清风识字。日子如流水倏然而过,而那个男子温和的目光,则一直追随,不离不弃
一切都只是幻想,这世间本就没有假如。大家闺秀的林徽因,美丽如蝶的林徽因,才情横溢的林徽因,注定做不了一个平凡女子。纵然她喜欢柴米油盐的香味,可是风花雪月的柔情却一直对她纠缠不休。所以她被放逐,远离江南,接受更绝美的绽放
记得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她孤傲、清高、敏感,灵魂寂寞了一生。她说过,喜欢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而林徽因更像清水里开出的一朵白莲,安静娇柔,温婉洁美。她不会让自己爱到卑微,爱到不知所措
那时候,小小徽因就如同含苞待放的睡莲,在清凉月光下,等待一位可以敲叩心门的有缘人出现。见过她的人都知道,有一天,这朵白莲花会在千顷碧叶之上徐徐地绽开。那温柔低首的不胜娇羞,让多少人为之一醉不醒
青春初识(1)
世间真的有许多难以言说的奇缘偶遇,置身于碌碌红尘中,每一天都有相逢,每一天都有别散。放逐在茫茫人海里,常常会有这样的陌路擦肩。某一个人走进你的视线里,成了令你心动的风景,而他却不知道这世界上有过一个你。又或许,你落入别人的风景里,却不知道这世上曾经有过一个他。不知道多年以后,有缘再次相遇,算是初见还是重逢?
有时候,伫立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心底会涌出莫名的感动。觉得人的一生多么不易,我们应该为这些鲜活的生命而感到温暖,为凡间弥漫的烟火感到幸福。也许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都将后会无期。既知如此,又何忍为一些微小的错过做出深刻的伤害?何忍为一个回不去的曾经做出悲情的沉迷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时常会想,做一个清澈明净的女子,做一个淡泊平和的女子,做一个慈悲善良的女子,安分守己地活着,不奢求多少爱,亦不会生出多少怨。无论荣华或清苦,无论快乐或悲伤,都要一视同仁
看过世间往来女子,知晓每个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风华和韵味,但可以在史册上留下一笔的人不多,能够让众生铭记的人更是太少。民国,那是一个拥有古典气质,又携带现代风情的时代。在乱世风云里,出现了那么一批才情万千的女子,她们用自己的高贵、风华、睿智、美丽,演绎着或璀璨绚丽,或陡峭孤绝的人生
我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的女子,仿佛只有她可以在滔滔不尽的尘世里淡定自若,可以令徐志摩为她写下最美丽的诗章,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地甘于为她守护一生。都说文如其人、其性、其心,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都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那般清新美好。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
十四岁的林徽因已是一位娉婷女子,她的才情以及落落韵致随着流年生长,仿佛所有从她身边走过的人都会被其少女独有的清新给迷醉。那时候,林长民与汤化龙、蓝公武赴日游历,家仍居北京南长街织女桥。徽因平日里除了料理家事,空闲时间她便一心编字画目录。徽因自信地显露才情,她甚至觉得,那个手捧诗书、静弹箜篌的女子才是真正的自己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