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不离人(44)

2025-10-10 评论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魂兮归来,你的行程就是到乐平里的故乡和回汨罗江的旧迹。当你徜徉在屈子祠,会想起那些遥远却又无法忘却的过去吗?几千年前的日子里,你又是否梦见过多年后这样繁盛的情景?当年的楚家天下,已如东逝的江水。而你高贵的人格,却矗立千秋万载。沉舟侧畔千帆,白云走过青山。先生,是你用不屈的生命驾驭了千年的文明,用浩瀚奔流的思想、大气磅礴的精神,奠定了华夏民族永恒的爱国情怀。
    一曲终为绝响,寻觅千古知音。伫立在屈子的雕像前,来一段心灵的对话。就这样,将七色散尽,将五音沉吟,在端阳佳节,邀你对饮。几盏雄黄烈酒,一杯浇向黎民苍生,一杯浇向楚国大地,一杯浇向汨罗涛声。先生,你长发飘飘、楚楚衣冠置身于无边的旷野,满怀悲愤之情向苍天与大地发出响亮的疑问--九十九个疑问,问天问地问鬼神。你正气如长虹,烁通万里,贯穿古今。
    屈平诗
    宋·司马光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
    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
    冤骨销寒渚,忠魂失旧乡。
    空余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曾经那个荒烟蔓草的年代已经远去,那个韧芳载佩、行吟泽畔的身影又去了哪里?虎踞龙盘也好,老木寒云也罢,繁荣与鼎盛是中华民族亘古的常青,厚重与苍凉也只是历史长河里的过程。就让峥嵘的岁月拂掠苍茫的大地,让磅礴的河山呼应屈子那惊心动魄的抒情。在这传统的端阳佳节,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用陈酒佳酿祭奠先生遗世的忠魂。那一束束明亮而温暖的阳光,点亮了一个伟大民族前进、壮大的道路。
    撑一支竹篙,独上兰舟,在烟水的苍茫里看世事万象。远处是平静的水面,身后是觉醒的浪涛。生命如同江水一样地流淌,失落的只是奔腾的风景,而留下的却是文明的印记。
    许多年后,在艾草噙香的山野,龙舟停泊的河岸,可还有一只展翅的青鸟,带着不死的魂魄,穿过汨罗江风,穿过岁月繁华,让悲壮与苍凉舞尽青山的颜色、舞尽明月的光芒。
    魂兮归来,曾经金戈铁马的疆场杳然于时光深处,连同当年帝王的霸业也烟消云散。登高望远,落日楼头,就让跳跃的江风将历史的伤痕抚平,将沧桑的过往抛掷,只余下壮志胸怀,万古河山。
    月明中秋

第15章 春花秋月何时了(3)
    清风推开浮云的遮掩,月光洒向壮美的河山。那一轮明月,经朝历代,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青山万里,是游子追寻的脚步;长河百代,是慈母织补的衣衫。流淌的月华,泼洒着浅淡的水墨,展开一轴无边的温婉画卷。人间万户,在桂花香影的轩窗外,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又逢中秋,又是圆月高挂的良夜佳辰。那些沉积在远古的传统文化,开始被清秋的蛰声唤醒。中秋,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而中秋节,起先制定于唐朝,又盛行在宋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这种拜月祭天、祈求团圆的习俗,从风云的唐宋至烟雨的明清,一直流转到繁华的今日。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离合悲欢的故事,依然以纯粹清绝的风姿遥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着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将明净无尘的灵韵付与人间大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依稀记得乡间村落,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里,焚香拜月,对着篱畔的菊花,吃上团团圆圆的月饼。到如今的城市人家,亲友良朋相聚在楼台窗下,饮酒望月,细数着宁静温馨的流年。丝丝缕缕的记忆,如同菊花的幽香,在月光下轻浅地浮动。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