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14)

2025-10-10 评论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我们都是庸庸凡人,在别无他法的时候,只能接受生老病死的定律。没有谁可以求得长生不老,却要执著地广求仙药,妄图成仙,免去轮回之苦。据传王羲之的后人陈僧智永善书,名重一时,求书者多至踏穿门槛,于是裹以铁叶,取其经久耐磨。这里的“打铁作门限”,则引自于此。多少人,孜孜不倦地追求,为人生做好漫长虚幻的打算。却不知,自己的徒劳,惹得拍手取笑。宋代范成大曾把这两首诗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这两句诗则成了《红楼梦》里妙玉之最爱,她亦悟出了生死这个看似隐含玄机实则浅显的道理。其中“铁槛寺”和“馒头庵”的来历也在于此。
    王梵志的诗,写出他对世人的讽诫,似乎他是一个清醒者,透彻世间一切,冷看凡人的痴态,用他恢谐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对人生的了悟。而我们,连反辩的权利、回驳的能力也丧失了。这让我们不禁想问,王梵志是何许人也,难道从小出家为僧?否则如何有这样的悟性?
    王梵志的一生,有诸多的不如意,正是因伍尝世味人情,才可以幡然大悟。他生于殷富之家,幼年生活闲适,饱读诗书。后经隋唐战乱,家道衰败,穷困潦倒。晚年时子女不孝,他被迫沿门乞讨,过着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悲惨生活。他在五十多岁时才皈依佛门,是佛祖度他脱离世间苦海,后来芒鞋竹杖,持钵化缘,就这样风雨一生。他的一生可谓酸甜苦辣皆尝,最终能够悟透生死玄关,也就不足为奇了。
    都说世事错综复杂,其实,再迷乱的路,都有清晰的脉络。有时候,不过是有心人故弄玄虚,让迷路之人看不清前方而已。世间的人,犯下的是贪嗔痴欲的戒。他们总是希望天下财富功名都可以据为己有,却不懂得,暴殄天物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当我们落魄之时,会懂得,一个馒头多么值得珍惜,它给饥寒的人以温饱,给灰暗的人生重新添上光彩。
    一个年华初好的人,愿意用青春去换取钱财,而一个年华老去的人,却愿意将钱财来换取青春。总有人抱着游戏的心态,在人间往来。没有谁可以在花街柳巷里参禅悟道,在烟尘滚滚中修身养性。我们总是为过去的昨天悼念,为没有到来的明天担忧,又把今天任意蹉跎。
    多少惬意,多少坦然,多少虚情,多少假意,都随风散去,化作尘土。生命就在当下,我们不必再迟疑,既要拿起,也要放下,不辜负这杯用浓浓世味熬煮的茶。

剑舞落花,流水千行
    题张僧繇醉僧图
    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
    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
    ——唐?怀素
    初秋清晨,凉风还没消褪的时候,收到友人寄来的一幅字。摊开宣纸,有“正觉”两个字映入眼帘,似秋天里两枚安静的叶,落在柔软的心中。未干的墨迹,还淌着清新的幽香,每一个脉络,都写满预寄的禅意。时光在无欲中停留,我便想着,友人写这字的时候,自是心境如水,清澈了得。一个在世俗中闻惯了风尘味的人,落笔如此轻松淡定,让人心生敬佩。我想好要拿去装裱,挂在洁白的墙壁上,留驻禅寂的光阴。
    偶然想起友人是皈依的居士,所以才会写上佛界里的“正觉”二字。正觉,觉悟缘起之法,证得解脱。只是世象苍茫,要真正地觉悟,实在太难。纵是生长在佛前,只汲取经语梵音的莲,以它的洁净无尘,也未必可以做到彻底地觉悟。觉悟是什么,也许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涵义。看花如看叶,看叶如看花,是觉悟;在相逢之时淡定,在别离之时从容,是觉悟;把一杯浓茶,喝成一杯白开水,是觉悟;把一个故事,讲述到全然忘记,是觉悟。
    因“正觉”两个字,令我想起唐代一位与佛结缘的书法家,怀素和尚。怀素,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人。在他十岁的时候,突生出家之意,父母阻止不了,就任由他落发为僧。怀素嗜酒如痴,爱书如命,这里的书,是书法,怀素的书法是书法史上领一代**的草书,称为狂草。唐代文献中有关怀素的记载甚多。“运笔迅速,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随手万变,而法度具备。”
    当时长安城内,许多王公名流都想结交这位狂僧。许多人为求得他的草字,知他爱酒,便买下好酒将他款待。酒后的怀素,写起书法来,更是疾风驰雨,如壮士拔剑,如飞鸟出林,如惊蛇入草。挥毫落纸如云烟,变化无穷,其中的妙处,需要心灵有一定境界的人才能体悟出。怀素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