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18)

2025-10-10 评论

    再读齐己的禅诗,仿佛又多了一种澄澈的味道。日子如水清淡,来来往往的人,不过是为了各自的归宿,做着无奈的奔忙。这位唐代高僧,也曾尝过俗世的烟火,只是因了一段深刻的佛缘,才剃度出家,在山寺过上禅寂超脱的生活。皈依佛门,却钟情于吟咏,在诗风古雅里,享受诗禅契合的乐趣。此一生,破衲芒鞋,逍遥于山林之间。他著有《白莲集》,白莲与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始倡的白莲社相关,亦关涉到《法华经》的莲花意象。莲与禅佛,有着不可脱离的因果,像一本书,不能没有页码;像一幅画,不能没有浓淡;像一首诗,不能没有韵脚。
    齐己禅师一生在诗境和禅境里,冥思、静坐、了悟、证心。纵是老尽沧桑,心中依旧无邪如昨,灵魂清澈,视万象为纯一。他是那么地洒脱,不需要为某段情爱盟誓,只将简洁的心灵,栖息在一束菩提的时光里。“江花与芳草,莫染我情田。”任由世间百媚千红,而他却不希望,有那么一株花草的种子,播洒在他的爱情之田。因为清淡如他,注定不会萌芽,不会开花,亦不会结果。他只守着禅寂的日子,端坐在蒲团,和诗为朋,以茶为友,直至八十岁高龄,圆寂于江陵。
    八十年,多么漫长的年岁,换作是个寻常之人,在他斑驳的皱纹上,应该烙刻着太多风霜的世事。而齐己,脸上的皱纹,似一幅简洁的画,明朗的线条,屈指可数。也许一生真的不长,但是亦可不必,仓促地要把生活的滋味尝遍。不如在缤纷的红尘里,留一份从容,把颜色还给岁月,把纯粹交给自己。
    人生,就是这样删繁就简,弃假留真,舍恨存爱。如果可以交换,那么让醉者醒来,让醒者醉去。或许这样,就可以彼此相融,像一坛封存的窖酿,兑了半杯花露,浅尝一口,浓淡相宜,素净清芬。

茫茫世海,广植净莲
    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
    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
    —— 唐?黄檗希运
    清秋的黄昏,总有一种萧索之意,穿过窗牖,踱步而来,搅得人淡淡地神伤。哪怕你掩上窗帘,那清凉的风,依旧会无孔不入。所有的坚韧,都为之柔软,所有的淡漠,都为之动情。想起《似水年华》里那个在乌镇迷离的刘若英,于水乡的黄昏,她的心是那么地薄脆。每至黄昏,她都要掩上窗帘,以为这样,就可以挡住尘世的凉。可屋内的人,还是被莫名的风声,伤得支离破碎。遗憾的是,她终究没能留在乌镇,那水岸的黛瓦灰墙,以及那座古老的逢源双桥,为她,永远地定格在小镇的黄昏。
    这个季节的莲,已随秋风徐徐而落。池塘里,一些残叶枯梗,还在眷恋着池水,这样的支撑,是害怕自己守不住将逝的青春。一叶木舟停泊在柳岸,不过是为了装饰荷池的意境,以及往来游人怀旧的梦。骤然想起唐时一位高僧有诗吟:“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多么宽阔的心境,须得一个彻悟明净之人,才能有这样的襟怀。这个人,不一定是佛门高僧,也许他身处世俗,只是一个平常的凡夫凡妇,只要他们有一颗禅心,同样可以广植莲荷,洗净心灵。
    是的,一个人的心,该有多么的辽阔,可以搁得下万象云烟。日月星辰、高山流水,都藏在人心深处,每个人都可以用心去感悟世态,造化桑田。当季节的莲,无法不随时光零落时,也许只有心中的莲,可以不分四季,盛放如初。这不是一种梦境,而是一种无量无边的禅境。一颗圣洁的心,可以蓄养万物,容纳一切。迷惘的时候,就采撷一朵莲花,以她的洁净,会慈航普度众生,所以我们不必担心,会在广袤的莲塘沉沦。
    “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当一个人的心中广植莲花,世间的物欲俗尘,又怎么还能侵扰?若此心无住,早已远离污染,一些在佛境得以涅槃之人,亦不可独自享受那份超脱的清闲。当知这世间,还有无边的众生,仍在生死苦海里轮回。修佛之人,因生出菩提心,慈悲济世,拯救红尘功利之客、迷梦之人。也许只有这样,那绽放在心田的莲荷,才禁得起流年的更换,得以永不凋谢。
    第一次读这首诗,就为大师的悲悯之心而感动。因为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在迷离的时候,亦需要一朵莲花,来净化我的灵魂,度我淡出苦海。所谓苦海,不是红尘的苦海,而是人心的苦海。红尘纵然有太多的污浊,太多的诱惑,但终究还是有洁净、清心之人,从泥淖中颖悟而出。那些沉浸在自己酿造的情绪里不能释怀的人,只能依旧在尘海徜徉。事实上,一个爱惜自己的人,才能爱惜别人;一个可以拯救自己的人,才能够拯救别人。所以,那些得道高僧,都是自己先修炼出尘海,再度化众生。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