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集(3)

2025-10-10 评论

作为民主斗士的朱自清,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呐喊歌吟,上下求索。但生活不可避免地给他以时代的苦闷和个人彷徨,以至他较长时间躲进书斋。然而朱自清毕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毕竟为他多灾多难的祖国得以凤凰涅槃而执着地寻找真理和光明,一旦他把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解放斗争联系起来并且自觉地走向人们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战士。1945年他回成都对夫人陈竹隐说:以后中间路线是没有了,我们总要把路线看清楚,勇敢地向前走。而闻一多遇刺后,他更是不再彷徨,而成为人民斗争行列中的一名坚强斗士。1946年10月后重回北平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他执教之余,越来越关心祖国的命运,盼望新中国的诞生,勇敢而坚定地投身到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斗争中去。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大义凛然的骨气,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又是可歌可泣的。

以《歌声》涉笔散文领域的朱自清,从1923年后转向散文创作,以后就一直没有间断过。

朱自清早期的散文收在《踪迹》和《背影》里,在这些散文中有一部分是以夹叙夹议手法写的呼吁与诅咒的名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海行杂记》等。这些散文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从一个角度抨击当时的黑暗社会。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中写一个五岁的女孩,被其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叙述一条低贱生命的故事,这是作者在温州亲眼所见的一幕,文章想象她今后任人宰割的命运,她若长大成人或者卖给人家作妾,或者卖到妓院沦落风尘。作者愤激地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阿河》写了一位十八岁的农家少女阿河的悲剧,她被迫嫁给了一个三十多岁的流浪汉,气得她离家出走去当女佣,后来又被男人抢回去,逼她爹拿钱换人,她爹只得以八十块钱的价格又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老板。作者义愤地控诉畸形社会为富不仁的罪孽。在《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中,写在电车上意外地受到小西洋人的侮辱和挑衅,便由这一次突然的袭击联想到许多的袭击,从那小西洋人的眼光和表情思考他如此蛮横猖狂的原因,勾出一个傲慢的小西洋人的形象,指出这小西洋人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喊出了民族平等的正义要求。这在帝国主义横行、北洋军阀卖国求荣的二十年代,有着激励民族意识的现实意义。在《哀韦杰三君》里则对三一八惨案中死难者韦杰三君奉献自己深挚的悼念和敬意,语挚情深,感人肺腑,朱自清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憎恶是非常明显的。

这时期朱自清的创作主要的还是叙事抒情的散文,这些散文或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

《背影》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背影加以烘托,这背影是在他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日益破败的氛围中予以孕育和刻画的。从而以血和泪掺和的冷涩惨淡的色调,在抒情主人公心灵深处勾画出一个悲剧性的背影形象。全文叙事含蓄,将丰富的感情寓于朴素的描写和叙述中,表述了一个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苦于世态炎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从一个小康之家的日益没落这一角度,曲折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人民趋于贫困化的现实。《背影》写作者的生活感受,写出了真情,写出了情致,使这篇散文在当时获得单篇散文从未曾有过的脍炙人口、争相传诵的巨大影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等篇是写景抒情见长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全篇内容看,既有对秦淮河往事的追述,也有自己在秦淮河的见闻和感触;既有对秦淮河夜景的描写,也有对河上歌妓行为的记叙。从表现手法看,有细腻的近景描绘,有疏淡的远景勾勒,有静景有动景,有实景有虚景,起伏跌宕,变化多姿。文章抓住了灯影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细针密缕的描绘和渲染,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秦淮河的美的境界。又如《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是描写一幅画,文题也是画题,作者细腻地描写出了画面形象的位置、色彩和形态,通过具体的描绘,不但生动地写出了画面的内容,而且也传达出了月朦胧,鸟朦胧的意境。而在《荷塘月色》这篇写景抒情散文里,朱自清先诉说自己的不宁的心境,然后描写一个宁静的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洁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总之,这类写景散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流露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而且,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布局都是十分精当的,显示出他早期散文漂亮、缜密的特点。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