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魇(37)

2025-10-10 评论


白文本与抄配的两回当然不算,另一来源的第六册虽然编入"庚辰秋定本",也暂时搁过一边。此外的正文与回目页有些共同的特点,除了中部的"嫽嫽",还有第十二回回末"林儒海"病重,第十四回回目作"林儒海捐馆扬州城",回目页上也作"儒海",可知林如海原名儒海;第十七、十八合回未分回,第十九、第八十回尚无回目,也都反映在回目页上。但是下半部也有几处不同,如第四十六回回目"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回目页上作"鸳鸯女誓绝鸳鸯女"(女误,改侣,同戚本);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回目页上作"冕璃"。

戚本保留了一些极旧的回目,因此第四十六回回目该是"鸳鸯侣"较早。"琉璃"是通行的写法,当是先写作"冕璃",后改"琉"。庚本下半部回目页与各回歧异处,都是回目页较老。那是因为这几回经过改写抽换,所以比回目页新。

吴世昌认为庚本回目页上"脂砚斋凡四阅评过这条小字签注,也是从另一个不相干的底本上抄袭来硬加上的";"四阅评过"、"某年某月定本"──如"己卯冬月定本"──都是"藏主或书贾加上去的签条名称"(注十九)。但是吴氏相信"庚辰秋月定本"确是一七六○年的本子,因为标明这日期的后四册内,第七十五回回前附叶上有"乾隆二十一年(一七五六)五月初七日对清"的记载。"从对清到定本,相隔四年,完全可信。"前四册没有日期,第二十二回未完,吴氏指出回末附叶上墨笔附记与正文大小笔迹相同:"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因为这条附记是一个人用墨笔与正文同时过录,可知在底本中原已如此,也就清楚地证明:第二十二回和这一部份的其他各回的底本是丁亥(一七六七)年以后才钞的。"又举出"正文中的内证,即在第四十回和四十一回之间,有一条素不为人注意的分界线":第四十回回末筵席上"只听见外面乱嚷",故起波澜,使人急于看下回,而下一回没有交代,仍旧在喝酒行令,显然第四十回回末惊人之笔是后加的,属于一七六七后编的改本,而第四十一回抄自一七六○"定"的旧本(注二十)。

第四十回是X本改写的,与下一回不衔接,因为没联带改下一回回首,与第三十五、第七十回同一情形。第三十五回回末"只听黛玉在院中说话,宝玉忙叫快请",也没有下文;第七十回贾政来信延期返京,下一回开始,却已经如期回来了,也并不能证明第三十六回起是另一个本子,第七十一至八十回又是一个本子。这不过是改写一回本稿本难免的现象,下一回不在手边,回首小改暂缓,就此忘了。 但是庚本上下部不同时,回目页上表现得很清楚,下半部是一七六○本,上半部在一七六○前或后。第二十二回未完,显然是编纂的时候将畸笏一七六七年的附记抄入正文后面,好对读者有个交代。因此上半部是一七六七年后才编的,想必为了抽换一七六○年后改写诸回,需要改编一七六○本上半部。

吴世昌认为庚本回目页不可靠,"四阅评过"是藏家或书商从他本抄袭来的签注。但是前面举出的正文与回目页间的联系,分明血肉相连,可见这些回目页是原有的。不过上半部除了一个"嫽嫽"贯通此书中部二十回,回目页与正文间的连锁全在第二册,而第二册第一回是用白文本拼凑的。如果这一册前部残缺,少了一回,怎么回目页倒还在?如果这一册第一回破烂散失,那么这回目页也和第一册回目页一样,是拼上白文本的时候抄配的,照着第二册内各回回目抄,难怪所有的特点都相同。此外唯一可能的解释是抽换这一回──第十一回──但是稿缺,只有这白文本有新的第十一回,所以拆开原来的十回本,换上白文本第十一回,仍旧保留回目页。第十、十一两回写秦氏的病,显然是在删天香楼后补加的。原先第十三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当然并没生过病。但是如果改了第十三回需要连带改第十、十一回,庚本第二册倒又不缺第十三回。这疑点要在删天香楼的经过中寻找答案。

甲戌本第十三回是新删天香楼的本子,回内有句批:"删却。是未删之笔",显然这时候刚删完。

此本第十三至十六回这一截,总批改为回目前批,大概与收集散批扩充总批的新制度有关。回目后批嵌在回目与正文之间,无法补加。随时可能在别的抄本上发现可以移作总批的散批,抄在另一叶上,加钉在一回本前面,只消在誊清的时候续下页,将回目列在下一行,再下一行是正文,这就是回目前批。到了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又改为回后总批,更方便,不但可以后加,而且誊清后还可以再加,末端开放。这都是编者为了自己的便利而改制。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