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340)

2025-10-10 评论


  对于不同种类的追寻者而言,道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对于和尚们来说,道的名字叫做“悟”,对于朱熹这类读书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和尚们梦寐以求追寻的“悟”,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事实上,它是一种极为玄妙的快感,远远胜过世间所有的欢悦和一切精神药品,到此境界者,视万物如无物,无忧无虑,无喜无悲,愉悦之情常驻于心。佛法谓之“开悟”。

  最著名的“开悟”者就是“六祖”慧能,之后的德山和尚与临济和尚也闻名于世。

  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此即所谓佛者之道。

  而关于武者的道,大致可以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

  按照武术中的说法,兵器是越长越好,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

  但据说五代年间,有一位高手用剑,却是越用越短,到后来他五六十岁了,剑法出神入化之时,居然不用剑了,每逢打架都是光膀子上阵,却从未打败过。

  当我看到这个故事时,才真正开始相信一句小说中的常用语: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朱熹的道源自儒家,又叫做“理”,既不是开悟,也不是练习武术,这玩意儿是从书中读出来的,而且还是能够拿出去用的,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唯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下之化育;可以赞天下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此即儒家之道。

  上面大致解释了道的意思,如果某些文言看不大懂的话,也不用去找翻译了,概括起来,只要你懂得三点就够了:

  一、道是个稀罕玩意儿,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

  二、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工种,悟道之后都是有很多好处的。

  三、悟道是很难的,能够悟道的人是很牛的。

  也就这样了,能看明白就行。

  说了这么多,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既然道这么好,那怎样才能悟道呢?

  还是按照职业来划分,如果你去问一个已经开悟的和尚,得到的回答会十分有趣。

  对于这个问题,守初和尚的答案是:麻三斤。

  丹霞禅师的答案是:把佛像烧掉取暖。

  清峰和尚的答案是:火神来求火。

  德山和尚的答案是:文殊和普贤是挑粪的。(罪过罪过)

  他们并不是在说胡话,如果你有足够的悟性,就能从中体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的真意。所谓目中无佛,心中有佛,正是佛法的最精髓之处。

  而佛家悟道的唯一途径,也正隐藏在这些看似荒谬的语言中,简单说来就是三个字——靠自己。

  他们以各种耸人听闻的话来回答问题,只是想要告诉你,悟道这件事情,不能教也是教不会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帮你。

  可是高僧们的答案可操作性实在不强,一般人干不了,很难让我们满意,我们再来看看武者。

  对于练武的人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加简单,丢给你一把剑,你就慢慢练吧,至于要练多久才能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最高境界,不要问师傅,也不要问你自己,鬼才知道。

  毕竟一本几十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里绝顶高手一般也就一两个人,如果兄弟你没有练出来,那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诸位一定要端正心态。

  现在我们的期盼都寄托在儒家的朱圣人身上,希望这里有通往圣贤之路的钥匙。

  朱圣人确实不负众望,用四个字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格物穷理。

  好,现在我们终于回到了起点,和王守仁先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那么这四个字到底有什么魔力,又是什么意思呢?

  朱圣人还是很耐心的,他告诉我们,“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你家耕地的那头黄牛是有理的,后院的几口破箱子是有理的,你藏在床头的那几贯私房钱也是有理的。

  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

  至于到底怎么格,那就不管你了,发呆也好,动手也好,愿意怎么格就怎么格,朱圣人不收你学费就够意思了,还能帮你包打天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当年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