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678)

2025-10-10 评论


  无论如何,把明天忽悠过去就好。

  第二天,会议开始。

  从参加人数和规模上说,这是一次空前,团结的大会。因为除了丰臣秀吉和王公大臣,大小诸侯外,德川家康也来了。

  作为丰臣秀吉的老对头,这位仁兄竟然也能到场,充分说明会务工作是积极的,到位的。

  更为破天荒的是,丰臣秀吉同志为了显示自己对明朝的尊重,竟然亲自穿上了明朝的服装,并强迫手下全部换装参加会议(皆着明服相陪)。

  然后他屏息静气,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依照程序,僧人缓慢地打开了那封诏书。

  此刻,沈惟敬的神经已经绷到了顶点,他知道,奇迹不会再次发生。

  小西行长也很慌张,虽然事先做过工作,心里有底,但难保丰臣秀吉兴奋之余,不会拿过来再读一遍。

  总而言之,大家都很紧张。

  但最紧张的,却是那个和尚。

  昨夜小西行长来找他,让他跳读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事情不妙——要没问题,鬼才找你。

  而在浏览诏书之后,他已然确定,捧在自己手上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火药桶。

  全读吧,要被收拾;不读,不知什么时候被收拾。

  激烈斗争之后,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开始读这封诏书。

  随着诵读声不断回荡在会场里,与会人员的表情也开始急剧变化。

  小西行长死死地盯着和尚,他终于确信,忽悠这一行,是有报应的。

  而德川家康那一拨人,表情却相当轻松,毕竟看敌人出丑,感觉是相当不错的。

  沈惟敬倒是比较平静,因为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最失态的,是丰臣秀吉。

  这位仁兄开始还一言不发地认真听,越听脸色越难看,等到和尚读到封日本王这段时,终于忍不住了。

  他跳了起来,一把抢过诏书,摔在了地上,吐出了心中的怒火:

  “我想当王就当王(吾欲王则王),还需要你们来封吗?!”

  被人当傻子,忽悠了那么久,发泄一下,可以理解。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先算帐。

  第一个是沈惟敬,毕竟是外国人,丰臣秀吉还算够意思,训了他一顿,赶走了事。

  第二个是小西行长,对这位亲信,自然是没什么客气讲的,手一挥,立马拉出去砍头。

  好在小西同志平时人缘比较好,大家纷纷替他求饶,碍于情面,打了一顿后,也就放了。

  除此二人外,参与忽悠的日方人员也都受到了惩处。

  然后是宣战。

  窝囊了这么久,不打一仗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这一次,他再次押上了重注。

  万历二十四年(1596)九月,丰臣秀吉发布总动员令,组成八军:

  第一军:指挥官加藤清正,一万人。

  第二军:指挥官小西行长,一万四千人。

  第三军:指挥官黑田长政,一万人。

  第四军:锅岛植茂,一万两千人。

  第五军:岛津义弘,一万人。

  第六军:长宗我部元津,一万三千人。

  第七军:蜂须贺家政,一万一千人。

  第八军:毛利秀元,四万人。

  基本都是老相识,就不一一介绍了。

  以上人数共十二万,加上驻守釜山预备队,日军总兵力约为十四万人。

  相对而言,在朝的明军总数比较精确,合计六千四百五十三人。

  日军加紧准备之时,明朝正在搞清算。

  杨方亨无疑是这次忽悠中最无辜的同志,本来是带兵的,被派去和谈,半路上领导竟然跑了,只好自己接班,临危受命跑到日本,刚好吃好住了几天,还没回过味来,对方又突然翻了脸,把自己扫地出门,算是窝囊透了。

  当然了,杨方亨同志虽然是个粗人,也还不算迟钝,莫名其妙被人赶出来,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他还不大清楚,沈惟敬也不开口,但回来的路上一路琢磨,加上四处找人谈话,他终于明白,原来罪魁祸首,就在自己身边。

  水落石出,他刚想找人去抓沈惟敬,却得知这位兄弟已经借口另有任务,开溜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正也跑不出地球。杨方亨一气之下,直接回了北京。并向明神宗上了奏疏,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当年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