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789)

2025-10-10 评论


  在确定赵率教头脑清醒,没有寻死倾向之后,王在晋也说了实话:

  “收复实地固然是好,但眼下无余兵。”

  这就很实在了,我不是不想成全你,只是我也没法。

  然而赵率教的回答彻底出乎了王大人的意料:

  “无需派兵,我自己带人去即可。”

  老子是辽东经略,手下都没几号人,你还有私人武装?于是好奇的王在晋提出了问题:

  “你有多少人?”

  赵率教答:

  “三十八人。”

  王在晋彻底郁闷了,眼下大敌当前,努尔哈赤随时可能打过来,士气如此低落,平时能战斗的,也都躲了,这位平时特别能躲的,却突然站出来要战斗?

  这都啥时候了,你开什么玩笑?还嫌不够乱?

  于是一气之下,王在晋手一挥:你去吧!

  这是一句气话,可他万没想到,这哥们真去了。

  赵率教率领着他的家丁,三十八人,向前屯进发,去收复失地。

  这是一个有明显自杀迹象的举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赵率教疯了。

  但事实证明,赵先生没有疯,因为当他接近前屯,得知此地有敌军出现时,便停下了脚步。

  “前方已有敌军,不可继续前进,收复此地即可。”

  此地,就是他停下的地方,名叫中前所。

  中前所,地处宁远近郊,大致位于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附近,赵率教在此扎营,就地召集难民,设置营地,挑选精壮充军,并组织屯田。

  王在晋得知了这个消息,却只是轻蔑地笑了笑,他认为,在那片遍布敌军的土地上,赵率教很快会故伎重演,丢掉一切再跑回来。

  几个月后,孙承宗来到了这个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据点,却看见了广阔的农田、房屋,以及手持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

  在得知此前这里只有三十八人后,他找来了赵率教,问了他一个问题:

  “现在这里有多少人?”

  赵率教回答:

  “民六万有余,士兵上万人。”

  从三十八,到六万,面对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孙承宗十分激动,他老人家原本是坐着马车来的,由于过于激动,当即把车送给了赵率教,自己骑马回去了。

  从此,他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

  就赵率教同志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知道羞耻的人,知耻近乎勇,在经历了无数犹豫、困顿后,他开始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勇气。

  可他刚证明到一半,就差点被人给砍了。

  正当赵率教撩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兵部突然派人来找他,协助调查一件事情。

  赵率教明白,这回算活到头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赵率教在辽阳的时候,职务是副总兵,算是副司令员,掌管中军,这就意味着,当战争开始时,手握军队主力的赵率教应全力作战,然而他逃了,并直接导致了作战失败。

  换句话说,小兵可以跑,老百姓可以跑,但赵率教不能跑,也不应该跑,既然跑了,就要依法处理,根据明朝军法,此类情形必死无疑。

  但所谓必死无疑,还是有疑问的,特别是当有猛人求情的时候。

  孙承宗听说此事后,当即去找了兵部尚书,告诉他,此人万不可杀,兵部尚书自然不敢得罪内阁大学士,索性做了个人情,把赵率教先生放了。

  孙承宗并不是一个仁慈的人,他之所以放赵率教一马,是因为他认定,这人活着比死了好。

  而赵率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孙承宗的判断,在不久后的那场大战中,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率教,袁崇焕的第五个帮助者。

  【惊变】

  天启元年(1620),孙承宗刚到辽东的时候,他所有的,只是山海关以及关外的八里地。

  天启五年(1624),孙承宗巩固了山海关,收复了宁远,以及周边几百里土地。

  在收复宁远之后,孙承宗决定再进一步,占据另一个城市——锦州。他认定,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地点。

  但努尔哈赤似乎不这么看,锦州嘛,又小又穷,派兵守还要费粮食,谁要谁就拿去。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孙承宗得到了锦州。

  事后证明,自明朝军队进入锦州的那一刻起,努尔哈赤的悲惨命运便已注定。

  因为至此,孙承宗终于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关锦防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当年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