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854)

2025-10-10 评论


  然而崇祯终究等来了一个有种的人。

  十月二十六日,一位国子监的学生对他的同学,说了这样一句话:

  “虎狼在前,朝廷竟然无人敢于反抗!我虽一介平民,愿与之决死,虽死无撼!”

  第二天,国子监监生钱嘉征上书弹劾魏忠贤十大罪。

  钱嘉征虽然只是学生,但文笔相当不错,内容极狠,态度极硬,把魏忠贤骂得狗血淋头,引起极大反响。

  魏忠贤得到消息,十分惊慌,立即进宫面见崇祯。

  遗憾,他没有玩出新意,还是老一套,进去就哭,哭的痛不欲生,感觉差不多了,就收了神功,准备回家。

  就在此时,崇祯叫住了他:

  “等一等。”

  他找来一个太监,交给他一份文书,说:

  “读。”

  就这样,魏忠贤亲耳听到了这封要命的文书,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

  他痛苦地抬起头,却只看到了一双冷酷的眼睛和嘲弄的眼神。

  那一刻,他的威望、自信、以及抵抗的决心,终于彻底崩溃。

  精神近乎失常的魏忠贤离开了宫殿,但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还有一个人,能挽救所有的一切。

  魏忠贤去找的人,叫做徐应元。

  徐应元的身份,是太监,不同的是,十几年前,他就是崇祯的太监。事到如今,只能求他了。

  徐应元是很够意思的,他客气地接待了魏忠贤,并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立即辞职,退休回家,可以保全身家性命。

  魏忠贤思前想后,认了。

  立即回家,找人写辞职信,当然,临走前,他没有忘记感谢徐应元对他的帮助。

  徐应元之所以帮助魏忠贤,是想让他死得更快。

  和魏忠贤一样,大多数太监的习惯是见风使舵,落井下石。

  一直以来,崇祯都希望,魏忠贤能自动走人(真心实意),毕竟阉党根基太深,这样最省事。

  在徐应元的帮助下,第二天,魏忠贤提出辞职了,这次他很真诚。

  同日,崇祯批准了魏忠贤的辞呈,一代巨监就此落马。

  落马的那天,魏忠贤很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放弃了争权,无论如何,崇祯都不会也没有必要赶尽杀绝。

  一年前,东林党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应该说,魏忠贤的生活是很不错的,混了这么多年,有钱有房有车,啥都不缺了,特别是他家的房子,就在现在北京的东厂胡同,二环里,黄金地段,交通便利,我常去附近的社科院近代史所开会,曾去看过,园林假山、深宅大院,上千平米,相当气派,但据说这只是当年他家的角落,最多也就六分之一。

  从河北肃宁的一个小流氓,混到这个份上,也就差不多了,好歹有个留京指标。

  但这个指标的有效期,也只有三天了。

  天启七年(1627)十一月一日,崇祯下令,魏忠贤劳苦功高,另有重用——即日出发,去凤阳看坟。

  得到消息的魏忠贤非常沮丧,但他不知道,崇祯也很沮丧。

  崇祯是想干掉魏忠贤的,但无论如何,魏公公总算是三朝老监,前任刚死两个月,就干掉他实在不好意思。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改变了他的决定。

  当他宣布赶走魏忠贤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反对他的决定,而这个人,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或许是收了钱,或许是说了情,反正徐应元是站出来了,公然为魏忠贤辩护,希望皇帝给他个面子。

  面对这个伺候了自己十几年,一向忠心耿耿的老太监,崇祯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

  “奴才!敢与奸臣相通,打一百棍,发南京!”

  太监不是人啊。

  顺便说一句,在明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数太监的专用蔑呼,而在清代,奴才是朝廷大多数人的尊称(关系不好还不能叫,只能称臣,所谓做奴才而不可得)。

  这件事情让崇祯意识到,魏忠贤是不会消停的。

  而下一件事使他明白,魏忠贤是非杀不可的。

  确定无法挽回,魏公公准备上路了,足足准备了三天。

  在这三天里,他只干了一件事——打包。

  既然荣华于我如浮云,那就只要富贵吧。

  但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几百个仆人干了六天,清出四十大车,然后光荣上路,前呼后拥,随行的,还有一千名隶属于他本人的骑兵护卫。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当年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