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少女最喜欢结伴领略香港旧街的风情。她们靠在天星码头渡轮的栏杆边上,天色昏黄,一种咸腥的海味随着潮湿的海风迎面袭来,有海鸟的叫声伴随着。渡轮上忽然有一个黑人随兴地吹起自己随身带的萨克斯,张爱玲和法提玛都转过身来看,那自由舞动的手指,自我陶醉的快乐,旋律伴随海潮和船上发出的汽笛声融在一起。第一次,张爱玲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还是自由的,她找回自己呼吸的节奏,一股强烈的悸动,让她相信自己活着是有足够的理由。
三年以来所有的伤害与压力仿佛被香港湿热的海风蒸散了,带走了,她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因为相信还有未来。她转过来面对着海,不让法提玛看见。她看向远方,不够远,她还要看得更远。
一九四一年底,日军入侵香港。女生们被学校赶到地下室里躲避轰炸,惟独不见炎樱。张爱玲和舍监到处找她。她的室友说她去上环看电影了,舍监大为震怒:“她疯了!难道不知道在打仗吗?”
终于她们听见漆黑的浴室里传来歌声,仍是那首“OvertheRainbow”,突然一声子弹打破玻璃的声音,歌声停下来。
舍监的吼骂声在黑暗空荡的浴室里回荡:“你这个笨蛋、疯子,你给我从淋浴间里马上出来!”
炎樱嚷道:“带着肥皂泡泡吗?”站在舍监身边的张爱玲低着头用力忍住笑,炎樱的不在乎仿佛是对于众人的恐怖的一种嘲讽。
清晨时分,空气是止寂的,疲累的人在一个仓库里倒头四处睡着。
张爱玲蜷缩着身体,身上盖满了杂志报纸。轰炸时远时近,地面时有震动,他们至多是睁一睁眼,或挪一挪身子,又继续睡,战争不能惊动他们。
张爱玲冷得下巴直哆嗦,她睁开眼,看到一对男女坐在靠门边的两个圆凳上,两个人彼此痴痴地望着,对着彼此傻笑,他们那里仿佛是春天,一点也不冷,炸弹也听不见。
在学校医院里,做看护的张爱玲见到了战争的残酷后果。下午的阳光直射在一个垂死病人的脸上,他张着嘴好像要挠痒挠不到的模样。张爱玲站在他面前,百般不情愿地看着他,不知能做些什么,事实是她什么也没做就走开了。
吃饭的长桌成了临时病床,送来这里的都是受伤的街头流民,苍蝇在他们的头上飞着要去叮发烂的伤口,他们成了苍蝇和蛆虫的食物。张爱玲每天要经过他们一遍又一遍,她感觉整个世界都在长疮流脓溃烂,嫌恶发自心底。
几个女同学坐在屏风后面的和男看护同学说调情笑话,没人理睬这些病人。打情骂俏是惟一打发漫长时间的方法。
张爱玲不停地画画,一张接着一张,都是画人的百态。
夜里,张爱玲在门口的值日板上签字,然后抱着一个壶牛奶要去后面的厨房,她经过一张一张的病床,每个人都要半挺起身子来眼巴巴地看着她,她冷着一张脸,一点反应也没有。
一道隔离屏风,隔离的不是要紧的病人,是一对已经打到火热的年轻学生看护。他们身上的白袍显得不再纯洁,女的哼哼唧唧直推,男的身手齐上,一点也没有要打住的意思。屏风露出一道蛮宽的缝隙,毫不遮掩地把战争中惟一使人有实感的事——饮食男女暴露在外。张爱玲经过也像是没看见。
屏风后那个女学生的人生有了一个新开始,那垂死的病人也终于在深夜里气绝,也算是有一个解脱的结束。
香港还是沦陷了,港大被迫停课。张爱玲三年半的努力,就在这一场战争中被烧得灰飞烟灭,一点痕迹都不留,只好回到上海。原本她的成绩是第一名,拿奖学金,可以保送牛津的,现在全落了空。张子静要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张爱玲也想去考插大,把文凭补到。可正在打仗,母亲在新加坡,生死下落不明,姑姑被洋行裁了员,谁也顾不到她。
张子静鼓足勇气替姐姐向张志沂说情。张志沂一路保持沉默,张子静不知道他会大发雷霆还是根本当没听见,越说越嗫嚅:“姐姐长大啦!变漂亮啦!想得也多啦!也关心家里的事!”
他在帮张爱玲补好话,也不能编造得太离谱。但这几句话的确勾起了张志沂做父亲的一种情感,四年的光阴,他不知道张爱玲变漂亮了,是怎么样的一个模样,会更像他还是更像黄逸梵。
张志沂终于发了话:“叫她回来!”张子静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他趁余音在耳,赶紧答应。
张爱玲在家门外迟疑,她是被逼在刀口上了,一千个不愿意,还是得进去。站在客厅里,她听见楼板上传来踱步声,甚至还有摔椅子的声音,张爱玲敏感地知道后母在家,她顿时替自己感到悲哀,竟然要再回到他们的脚下来乞求援助。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