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何种方式存在,选择何种方式生活,这是你的选择。你所选择的,就是你所要的。当然,你可以改变。随着你内心需求的变化而改变。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甚至地铁,公车,一辆可以自己操作的交通工具……都是为人的选择而存在的。可以利用它们走上任何一条改变的道路。远方以无限和有限的地标,始终存在。在自己的心里面兜转,心有多大,路才有多远。我们一生下来就注定不自由,因为我们在一个坐标里被设定了位置,这个位置由我们的国籍,家庭,父母,经济,政治,文化,语言……而决定。你被迫归属一个团体,一个机构,一个组织,一个分工有序的工场或作坊,或者仅仅是一个家庭。在穷困的家庭里,人只能以努力和挣扎先满足基本的需求。在富有的家庭里,则可以尽早开始尝试进行审美,自我教育以及扩大心胸地生活。而同时,你可以选择做一个乐观自足具备美德的穷人,也可能是一个内心焦虑缺乏安全的富人。没有谁高谁低,谁是谁非。可以推翻一切,独自走向大海。我们确实又是生而自由的。在这条道路上,你追寻感情,或者得不到感情,追寻爱与被爱,或者注定孤独,追寻信仰,或者只能一意孤行,确立自我,或者竭力地与自我对抗,企图消亡它,都是你的行动,你的选择。
她刚出生的时候,母亲还未与父亲分开。这段时间十分煎熬。母亲消瘦而沉默,有时在书房里不发出任何声音,一坐良久。但即使是在他们决定分开之后,母亲只要出现在她的床边,展露出来的始终是微笑。抱起她,下巴枕着她小小肩头,轻声说,我的囡囡,囡囡,妈妈这样爱你。紧紧拥抱她。一个从来不抱怨不诉苦的母亲,一个在她面前只有笑容没有愁容的母亲。一个时刻在以她的拥抱为爱立誓的母亲。随时小心地用一块华美的丝绒布把生活的黑洞覆盖起来。那些真相,那些痛苦,那些深渊。一块一块地遮掩起来。这是她给她的玩具。不要碰触那些焦灼深刻:疼痛,欲望,蹿上高空的烟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厌之,厌之不可弃,辗转反侧,忏悔,激越……你没有过错。你只是不懂。你亦不需要懂。
牵着我的手,带我走上去往大海的路途。这块发出微光的厚重温暖的丝绒。美丽的丝绒。就是你给我的最好礼物。
三
三十五岁,她离婚。没有什么明显的理由,只是无以为继。带着孩子回家探望母亲。母亲老了,头发挽髻,插着茶花和银簪,依旧抽一种习惯的日本烟。她从小与她一起长大,竟然从未发现母亲是一个时髦的人。母亲所识别的美,都是落后或超前于时代的,她不习惯与时代共舞。所以母亲在二十四岁之后,就再未进入社会工作,一直生活在社会边缘,以自己的方式存活。也可以说,时代的主流,也早已淘汰和遗忘了她,因为她并不为此做出贡献。年老之后的母亲,喜欢春兰,是一种野山里的草兰。她用陶土罐种植了一盆又一盆,与它们共存,如同知己。
一个人即使心生厌倦,,面对这个早已失去了真正的价值观的社会,千疮百孔的世界,心里荒芜,想暂时退缩到家里的蜗牛壳里,也最终要面对虚无的问题。鸵鸟把头埋藏在沙土下又有何用。她只是奇怪,为何其他的人总是可以做到始终兴致勃勃,一往无前。是因为每个人的结构体系不同的原因吗。她总觉得他们乐此不疲的,亦并非是真正的重大的远大的目标。她甚至觉得,那都不及一个初生婴儿的蓝色眼睛来得真实。脆弱的纯洁的事物总是容易逝去的。该如何获得真实的生活。她用自己的行动作了冒险的实践,即使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有一段时间,她对自己无法感应。母亲帮她照顾孩子,开车接送他们去上课,去公园,去合唱班唱歌。她在厨房的桌子边给孩子的衬衣缝扣子,给院子里的蜀葵和木槿剪枝,或者搭地铁去最喧闹的市区中心漫游,或者是在街边任意一家咖啡店里要一杯低因拿铁休息,有时悚然一惊,发现自己始终独自一人。出神的时间过于长久,时间在她的内省自处中失去对比的长度。她渐渐感觉到自己的艰难,一种无能为力,一种内疚,一种自责,一种软弱。母亲从未鼓励过她参与到社会的竞争之中,所以,高学历毕业之后,只是她从事慈善工作。母亲给予的价值观,不是名利,不是权利,却似乎是一种难以轻易企及难以捕捉的不够客观和具体的标准。母亲允许她早婚,生子,离婚,却未为允许过她找到一种轻易地社会方式麻醉自己。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安妮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