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董贤轻轻抿唇,丝毫不显尴尬。
良久,他朝刘欣伸出一双手,十指纤纤,不显柔媚,却带坚毅。见对方不得要领,董贤优美的唇轻轻开启:「殿下既然如此笃定,当以快刀速斩乱麻,立即将我移交皇上,撤销师长一职,我绝无半句怨言。」
深锁的浓眉,令刘欣的神情看起来极具威慑力,他道:「王莽只手遮天,深得皇上信任。我此时去说你们的不是,岂不自掉圈套,成了大奸大佞?」
「那就是说,殿下换不掉我?」像在冒天下之大不諱,董贤戏谑道。
听刘欣不答,他续道:「殿下自知无法调走我,不如既来之则安之。往后师长之事,也无须为学生者多加过问。」
这话令刘欣立即沉下脸来,锋利剑眸直刺董贤眼底,他怒道:「你弄清楚,只有授课时,我才尊称你一声老师!」
「殿下确有此言,可古往今来,多由师长来挑时授课。」董贤吐字毫不含糊,他指向架上一书说:「请殿下去将它取来,我要授课。」
刘欣脸色蓦然一僵,他没想到,董贤这回居然充分利用了「师长」一职。
孝武帝肯定了儒家学说,刘欣深悉儒家本就主张「以孝治天下」,除高祖刘邦外,其余先皇传谥均为孝。尊孝师长,天经地意。角色一旦转变,自己又将处在下风。双手不禁在身侧握紧,刘欣咬牙,僵持一阵,才走去取书。
他随手翻阅几页,便知是楚辞《离骚》,见那书扉上写有「赠兄嫂玉兰」字样,笔迹与书中如出一辙,想必是董贤写来赠予亲人。
接过刘欣递来的书,董贤无视他的犀利眼神,自顾自问:「殿下可对此书作者有所了解?」
刘欣不懂董贤为何回回授课,都要提及作者,例行公式般答道:「《离骚》作者屈原,字灵均,战国楚人,弱冠之年便辅佐怀王。后遭奸人迫害,顷襄王继位后,被流放至湘。强秦派白起为将,直捣郢都,四大公子中,楚国春申君已死。内忧加上外患,令屈原为国心碎,最终投汨罗江而逝。」
董贤静静听他说完,又问:「以殿下之见,屈原此人如何?」
「忠肝义胆,以身殉国,当然是名忠臣。」
「既为忠臣,为何自尽?」董贤紧盯刘欣,一字一句问:「白起发兵,先攻赵国。赵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三日内均被屠杀。赵国大街,只须徒步百丈,必又见门户垂白祭亲,国中连守城男子也难以凑齐。赵王万事倚仗平原君,试问赵胜可有自尽?」
刘欣一楞,继而答道:「如老师所言,平原君赵胜受赵王重用,岂可和郁不得志的屈原相比?」
「好,那我再问你。四大公子中,信陵君无忌公子是魏王同父异母的兄弟。魏王妒他才貌出众,自己不懂『唇亡齿寒』之道理,不听信陵君劝,拒救赵国。那时,无忌公子是如何做的?可是以死相抗?」
董贤此问语气更强,刘欣一怔,答道:「无忌公子眼看魏王冥顽不灵,冒险盗出虎符,率兵出征抗秦救赵。」
「不错。其实只要六国联手,必将胜秦。四大公子早就看破这一点,可他们各事其主,分布各国,而六国国君各怀鬼胎。眼看疆土一寸寸遭秦人吞噬,他们四人明有救国之策,却得不到施展,抑郁不输屈原,却无一人是自尽而终。」
与董贤对视,竟见他眼底似在燃烧,刘欣突然开口:「学生也有一问,想要请教老师。除了齐国孟尝君是寿终正寝外,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为何并非牺牲在与秦交战的沙场上,而是个个毙命国中?」
任何话题到了董贤与刘欣处,就将变成一把双刃剑。
董贤身子微颤,竟答不上话来。
他明知,那三人之死是因朝中奸臣祸乱、国君昏庸迂腐所致,可他不能说,这是刘欣设下的陷阱,含沙射影间,逼他用言辞搧王莽的耳光。
良久不得答案,刘欣总算露出笑容,这是胜者的笑容,高高在上。他靠近董贤,轻道:「老师如真不屑屈原,也不会重书他的辞集。我不会像他那样投江退出,若真要斗法,我倒愿看看这历史,究竟要怎样写下去?」语毕,他转身便走。
看着刘欣意气风发的背影,董贤叹道:「但愿你能看到。」
门前的人一驻脚步,轻声回应:「彼此彼此。」
***
董贤探嫂心切,没得到刘欣的准许,干脆直接求见刘骜。皇帝赐他出入权杖,自从上回一课不欢而散,刘欣那里暂时也不会要他上课,董贤便无所顾虑地离宫探亲。刘欣无师自通,自学了几本诗经。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陶去何方
刘欣
董贤
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