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的日子,十万大军几乎看不到边际。在北门旁边,无数车马停驻着,这是前来送行的亲贵大臣。最前面最显眼的,自然是刘彻的天子御驾。李延年没有资格去送行,只能远远望着。幸好卫青的位置很好认,卫青在哪里,身为贴身亲兵的李广利自然也会在不远处。
不过李延年更关心的是另一个人。收回目光,往亲贵那边仔细看,不多时他便找到了心目中的人选——刘彻的同胞大姐平阳公主。在帝王之家,多的是异母的兄弟姐妹,能有幸同母便显得难能可贵,愈发亲近。长兄如父长姐如母,比刘彻年长十岁的平阳公主地位有多不一般,看刘彻在激励完士气后,请她为出征的将军们一一送上送行酒便知。
李延年仔细地看着,酒从公主手中一杯一杯送出去的动作,头颈的转动,交接停留的时间……一个小细节也不放过。看到最后,李延年笑了:就算贵为公主,也不过是普通的女人罢了,何况是已守寡近二十年的女人。
不过不能急,就算这位长公主自己想要倒贴卫青,也得要等卫青取得相应的地位才成,而且,公主虽然早是寡妇,卫青可还没成鳏夫呢;当然,如果如玉夫人愿意退让,便不一定要卫青成鳏夫;只是决定权并不在他李延年手里,而是在刘彻和平阳长公主手里;但愿他们心情好,愿意网开一面……
这一仗,大汉皇朝的军队捕获了匈奴汗国的小王十多人,男女民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千百万头。消息传回长安,整个朝廷自然是欢欣鼓舞。卫青领兵凯旋,走到边塞迎来了刘彻的使者。使者带来的是大司马大将军的官印和刘彻的旨意。
每个人都在惊呼,二十六岁的大司马大将军?!但没有谁能比卫青更有资格得到这个头衔和地位。大汉王朝需要的是一位能带领他们横扫千军的帅才,不论他的年纪和出身如何。
卫青得官印成大司马大将军,班师回长安,家也顾不得回,首先要做的就是进宫覆命和谢恩。
麾下各人论功行赏暂且不提,卫青也封邑加六千户。当听到长子卫伉被封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被封为阴安侯——连襁褓中的三子卫登也被封为发干侯时,卫青渐渐觉得不安,这次的封赏也未免太过了,旨意却还没完,卫青只有跪在地上继续静静地听。
「……追封故夫人郑氏为……」
故夫人郑氏引如玉?故夫人?追封?!卫青震惊地猛抬头,刘彻安坐宝座上,笑吟吟地看他。
接下来别人说的话卫青几乎一个字都没听进去,只是紧盯着刘彻。他听见刘彻说尊夫人产后失调朕也很难过,听见刘彻说朕派了御医前去可惜还是回天乏术,听见刘彻说朕把令郎们接到宫中由皇后亲自教养朕会为他们请最好的西席……
李延年看见卫青脸色惨白,直往宫门去,连接风洗尘的庆功宴席也推辞了。去吧,卫青满眼将只是灵堂的白绫,铺天盖地的白。
觐见结束后,刘彻回到后殿,李延年看见他摒退侍从后开始偷笑,不说话,那神情让李延年想起先前刚告完密的自己。然后李延年看见刘彻站直了身体,双臂一扬昂首挺胸大笑出声,又与前番不同,笑得志得意满、意气风发、唯我独尊,与刚接到卫青捷报时一模一样。
当晚,大小官员齐聚麒麟殿,祝贺此次大捷。卫青不在,这次一同出征的将领还有很多,各官员纷纷上前敬酒。跟着舅舅出征的霍去病也不能幸免,只有来者不拒,一杯接一杯没有停歇。
李延年在殿后一间偏僻隔间里见到了李广利。李广利跟卫青出征的这半年,李延年丝毫得不到他的半点消息。偶尔有奏摺从前线送回,也只会提及战况和补给。
有一次刘彻将奏摺推到他面前,道:「想看就大大方方地看吧。不过这里面可半点没提你弟弟。」
李延年道:「这摺子岂是我这等身份的人能看的。弟弟他跟着卫将军,我不担心。」
刘彻道:「哦?为什么?」
李延年道:「难道皇上对卫大人没有信心吗?如果是,我再担心也不迟。」
刘彻大笑,抬手摸他的脖子。
今天李延年终于见到了半年未曾见面的孪生弟弟,第一眼感觉便是李广利黑瘦了不少。兄弟俩相对而坐,依旧默默无言,李延年细细看他,他结实了些,眼神还是那么干净与温和,却多了些迷惘。似乎有很多话都闷在心里。
李延年看了他半晌,开口道:「军功大小的依据是取下敌人首级的数目,你的圣贤书上应该有记载才是。」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卡门
李延年
霍去病
机关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