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谢地,妈妈没再多说什么,就睡去了。我看得出妈妈今儿心情不好,也懒得和我再费吐沫了。
看罢丁然的信,我的心“格登”一跳,不知该怎样回答他?
[作者附记]
从这一段日记来看,路天琳和丁然的通信,除了最初的一封抄录在日记上,其余几封只是提及收到,并未详写其内容。为了这几封信,我特意给路天琳写了一封信,问她:“如果不保密的话,能否给我一看?”她很快回了信,信里夹着丁然的三封信。她信中讲;“我相信您。您看看吧,这就是所谓我们的‘情书’,今老师和父母格外紧张的‘情书’。其实,男女同学之间需要感情交流,说得更邪乎或尖刻一点儿需要感情发泄,自然要互相通信。如果这几封信能有助于您对我们中学生的了解,我太高兴了。需要公开,请您处理,这没什么的。”
丁然的字道劲有力,一看就是个男孩子写的,而且从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骨骼粗壮、个头魁梧的小伙子。我觉得他的三封信写得很有些意思。而且,正如路天琳信中所讲的那样,我们家长和老师对男女同学之间的通信太缺乏了解,一概贬斥为“请书”,大有歪门邪道之嫌。似乎一通信便是搞对象,一搞对象就要出事……我们的这种单向思维模式可真够呛。现将丁然的三封所谓“请书”抄录如下,或许对我们了解中学生有好处——
第一封
路天琳同学:
你好:终于收到你的信,真高兴。我还以为你不会回信的呢。看来是我想错了。你说得好,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壮丽的人生,而不是寡然、平淡,甚至色彩灰暗的人生。”我看到你对尧茂书那样激动,真高兴,为你,也为我。我知道你一定会为他而激动的。这正说明我们的性格、志向的相同。
我头一次看完尧茂书事迹的文章,久久难以平静。我甚至幻想也能有一天乘着一只小皮筏,就叫做“中学生”号,也去漂流长江。我会不会也能象尧茂书一样为了事业去献身呢?鲁迅曾经感慨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抿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但愿,这感叹都成为过去,我们能成为尧茂书那样的人。
对了,能不能把登载美国“挑战者”号上那位女教师事迹的杂志寄我看看?
愿我们成为亲密的朋友!
祝好
丁然
86.4、22
第二封
路天琳:
你好!每次见到你的信,是我一天最快乐的时候。写信,寄信,盼着你回信,成了我的一件大事。
不知道,这两天你看了电视连续剧《新星》没有?你应当看看!别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看《新星》我挺感动的。我佩服李向南,厌恶顾荣,讨厌顾小莉。今天中午,放学后走在大街上,一个个体户书摊上的小贩正高声吆喝:卖第二期的《当代》,有人问第一期有没有?《夜与昼》的上半部登在第一期上。小贩嚷嚷:“第一期没有。《夜与昼》主要精彩都在这后半部上呢!”其实,他一定连看也没看这本书,甚至连作者是叫柯云路还是路柯云都不清楚呢!我看了半天热闹。你说有意思吗?说明大家对《新星》,对《新星》的下一部《夜与昼》都感兴趣呢。
下午,自习课,大家讨论《新星》,我们班主任来了,有的同学让老师谈谈他的看法。他说;“《新星》不过是县城里来了一位清官。八十年代还宣扬清官,中国老百姓太可怜了。”不知怎么搞的,我觉得他讲得挺深刻的,而我的理解太浅了。很想知道你的看法。
另外,我们已经文理分班了。我准备报考文科,不知你想报考什么?
等你的来信。
祝好
你的朋友:丁然
86、4、24
第三封
天琳:
你好!信收到了。寄来的杂志也收到了。看了你的信,马上看那篇文章。麦考利夫的确令人起敬,我想她的那一千两百名学生会永远忘不了她。我更高兴的是,我们的想法竟如此一致。你所敬重的人,恰恰也是我所敬重的。我们会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你谈的有关主题班会的想法,我也有同感。说实在的,初中刚搞主题班会,还觉得挺新鲜的,以后又来便倒人胃口,糖吃多了还不甜呢!你说是不是?还有那种演讲比赛,更透虚假!你知道我们班同学怎么说法吗?可有趣了:他们讲:现在是“二杰”最吃香,一个是李连杰,一个是李燕杰,一个练武艺,一个卖嘴皮子。也是,难道中国就靠这两样“特产”振兴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肖复兴
郭辉
路天琳
青春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