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救命之恩,只说这位庶母行事公正,又能安抚父王,他都很乐意帮着侧妃跑个腿儿打听些消息,甚至提点一下侧妃的娘家亲戚都无妨。
此时承乾宫中,贵妃正跟一众夫人以及她们的女儿说话,韩浩的妻女自然也位列其中。
粗略一看,贵妃也算心里有数:这对儿母女的确不是什么八面玲珑之人,同时这位不过不失的韩家姑娘……怕也不会太得老七喜欢——老七喜欢活泼明朗的女子。
好歹这母子俩可不像爱生事的,老七的府里能太平就好。真要是换个伶俐好qiáng的姑娘做继妃,那才是永无宁日呢。
因此当晚圣上留宿承乾宫,二人说话之时,贵妃十分坦诚,“韩家母女两个倒都是老实人。”
圣上笑道:“老实最好。”不老实也轮不到他家出王妃,“横竖韩家丢给老七了。”
老七带兵带得xing子也忒直来直去了:费家那商队何必非扣在关内?抓实了证据直接在关外当流寇处置不是更好?
作为父亲他希望借着韩家练一练儿子的手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条好歹先摸个边儿再说。
贵妃打量了圣上好一会儿,才道,“老七是我亲手养大的,您若是历练得太狠,我可是不依的。”
圣上无可奈何道:“瞧你这护短的模样。”顿了顿,又轻声道,“有些事儿教不出来,还得孩子们自己悟出来。”
贵妃闻言也是心中戚戚,“那我先暂且狠下心吧。”
作者有话要说:第一更,马上去写第二更。
韩家大公子其实是想靠着银钱,早早把七皇子绑在自家的战车上。不过皇子要是这么好把持,当圣上是瞎的吗。
☆、第51章
如果刘娡娘家没出事,赵之桢还真能理解圣上的意思:韩家就是喂给他,让他练练手段的。
话说赵之桢虽没受什么牵连,但在声望上多少有些损失。多则五年,少则三年,赵之桢都得谨慎行事,最起码不能有什么授人以柄的事儿。
结果他凡事都要反复琢磨,除了看清自己的得失,更看透了别人的心思,唯独忽略了一件事儿:他爹为了补偿他,给了块肥ròu。
但能不能吃到嘴里,就看他的悟xing和本事了。
凭心而论,太子的军事水平比较一般,因此圣上打算照着“镇北王”的要求来历练和培养老七,在他百年之后,将幽州与河东一带的兵力都jiāo给这个儿子,为大齐镇守北面的疆土。
不过赵之桢还真想到父皇会对他这样好。如今他正埋头练兵,打算正经立上几回大功,把郡王升成亲王。
好在练兵之处就在京郊,隔三差五地赵之桢便回府歇上几天,只要在家,他便腾出时间督促儿子练习骑she……这事儿当然有个缘由。
却说元chūn在王府之中说话越发管用,且在赵之桢与赵晗父子心中地位也越发不同,她在房里看账本的时候,父子俩就在外间说话——健儿就在对面榻上自己活动着手脚。
于是就在父亲和哥哥的亲眼见证之下,健儿扶着炕桌晃晃悠悠地迈了几步,小腿儿一软便一下子坐倒在炕上,冲着父亲和哥哥“咯咯”傻笑了两声,然后……自己稳稳地翻了个跟头,再次站了起来,还冲着哥哥挥了挥手……赵晗无奈地起身抱住弟弟,小声跟父亲道,“儿子无颜以对了。”
赵之桢笑道:“骑she过得去就好。”他倒是从不qiáng求儿子必须是全才。
问题是赵晗的骑she……以赵之桢的眼光来看,实在是过不去,尤其是赵晗已经用心练了小三年。
要知道,一身纨绔气,甚至还有点娘娘腔的贾蓉在军中cao练了半年之后,都已经是个像模像样的骑兵了。而他在给姑妈元chūn送信的时候,让赵之桢抓了回壮丁,在王府的小校场上跟赵晗来了场比试。
最后贾蓉放水放到赵晗都下不去手,赵之桢才笑着让贾蓉去见元chūn。自打去年年底开始,宁府要给元chūn传话,都是派贾蓉过来。
尤氏来过王府几回,总跟元chūn不太投契——当然,贾珍不会觉得是自己主意忒差,而是认作尤氏不太会说话,也没奉承好元chūn。
正好儿子回京,这跑腿儿的差事便都jiāo给他了。比起难得见上一面的太子,贾蓉当然更乐意亲近七皇子。顺带着,连姑妈也熟悉了好些。让他有些意外的是,他原本以为姑妈贤良淑德,其实是个爱说笑话的明朗xing子……这会儿元chūn刚把健儿哄睡,正有功夫说话,便仔细问起了贾蓉在军中的经历:这个侄子不仅结实了不少,朝气十足的模样也让元chūn欣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