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淑妃给儿孙安排婚事,一定要得着圣上和贵妃的允诺,但是她要给儿子麾下爱将做主指婚,女方还是娘家侄女或是侄孙女……柳桓要是不愿意,可就是不识抬举了。
赵晗虽然年轻,但也看得比较透彻:纵然是没有一二过硬的理由,父王如何就轻易驳了生母的面子?若是再“碰巧”大伯也在淑妃宫中,事qíng就更难收场……最后再传到柳桓耳中,他又该是什么滋味?
赵晗当着自家人,也是十分坦诚,“柳桓极受父王信任。再说对待心腹爱将必要jiāo心,若因此事生了隔阂,未免太冤枉了!”
柳桓哥哥这一世比前世更加耀眼,元chūn已经猜到他下一个官职,便出言提醒道,“为何非得是柳桓?前些年大殿下还没看上他吧?据我所知,柳桓回京述职后也该成亲了。”
赵晗立即琢磨过味儿来,“大伯知道柳桓必得重用不成?”难不成皇祖父看重?不然大伯未必舍得用吴家的姑娘来拴住柳桓吧。
元chūn笑道:“您说呢。”
眼见侧妃这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赵晗思量了下才又开口,“您将这些告诉我,”他折好书信,轻声问道,“您还想我顺便看住我那些表妹不成?”
元chūn应道:“吴家早就想跟王爷跟您亲上加亲了……这回也是一事不烦二主。”
别在这当口弄出什么丑闻,害得你或是柳桓哥哥都不得不迎娶吴家女儿就好——吴家要是规矩人家,她哪里用得着这样防备?
显然赵晗也想到了这一处,他无奈叹了一声,“责无旁贷啊。”
不过这个“度”可得好生拿捏,若是让他那几位表妹真以为自己对他们有意,今后纠缠不清,就是弄巧成拙了。
元chūn瞄了眼案上的座钟,又转头吩咐道,“晚上吃锅子,多预备些菜ròu。”
赵晗听说,便起身打算告辞。
元chūn连忙拦住了他,“大爷,一会儿王爷回来,再叫上大姑娘,一起吃个饭……无论是您,大姑娘,还有柳桓的婚事,咱们的确做不得主,但总能劝解王爷不是?”
其实吴家以前也没像如今这样贪婪,想着好处尽在掌握……吴家要么是背后有了硬扎的靠山,有底气如此行事;要么就是他家遇上了大事,为了保命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尽力绑住王爷父子,好靠着他们挣扎出泥潭。
又……或者二者兼有?
书到用时方恨少,重生之后站得高了才恼火前世过得……太稀里糊涂了,元chūn登时就有点反胃。
一刻钟后回到府中的赵之桢直接为元chūn解了惑:吴家属于前者。
☆、第69章
淑妃育有三子,只有小儿子十二皇子是由她抚养长大的,可这小儿子也算聪明懂事,但才华本事都不能跟两个亲哥哥相比,在圣上心里……与其余几位小皇子没什么差别。
指婚时十二皇子也得了个四品的岳父,挺不上不下。淑妃这回算是明白圣上不太看重小十二,于是她在娘家的劝说下,终于倒向了如今势头正盛的大儿子。
当然老七这边也不能疏忽,尤其是有好处可图的时候:赵晗、赵暄,外加一个柳桓,三桩好婚事,就算自家用不上,还不能拿出来做人qíng吗?
也亏得赵之桢那个便宜小舅舅喝了酒便管不住嘴,在场的“酒友”没费力气便套出了吴家的小心思,当晚送出了消息,经过李家和贵妃之手,转了一小圈儿之后赵之桢也从贵妃的内侍口中知晓了此事。
赵之桢从宫中出来到回府,这一路上都已经气饱了。
一头扎进元chūn的院子,他便冷声抱怨道:“吴家真是胃口不小!”
“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大爷赵晗也在,元chūn自然不好一上来就太过随意,“您又不是今天才知道。”
赵之桢真正想跟元chūn怒吼的是:我究竟比大哥差在哪儿!?既然看不上我,嫌我背后没那么多“老东西”撑腰,也不用一直拿我做垫脚石!
可惜儿子赵晗虽然一直垂头装死,赵之桢却也不能真的旁若无“儿”。他忍了又忍,看向元chūn道,“你们又有什么事儿一起说。”
元chūn笑道:“王爷英明!您怎么猜着没好事的?”
若是好事,你们会提前见面商量下怎么跟我说起?赵之桢猛地坐到儿子身边,“有话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