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元春晋升记_作者:Fahrenheit(244)

2017-09-30 Fahrenheit 红楼

  从太上皇属意到如今这小半年里,赵之桢已经抓稳了北方的兵权,李家服了软,林海也转任吏部尚书,空出的户部尚书给了北静王的亲舅舅。

  其余要职没有什么变化,太上皇的老臣们依旧留任。

  不管是哪位皇子,只要是合乎礼法地登基,老臣都会支持,但真正做事的却是广大中层官员,到了祖父那种政令出不得京城的地步,这皇帝做得也没甚味道。

  赵之桢也是有感而发,“都等着瞧我第一招呢。”顿了顿,又意味深长道,“横竖京城再也乱不了。”

  元chūn叹道:“我听说那一夜里,许多名声在外的人家,被乱~军~堵了大门,当家的竟是慌乱到打算直接投降了呢。”

  元chūn自有耳目,对此赵之桢也早有所知。他也不意外,“承平太久了啊……真是连祖宗如何挣下家业都丢到九霄云外。”大半生都在军中度过的赵之桢,对京城逐渐奢靡倦怠的风气,自然感慨良多。

  元chūn倒是看得开,也够一针见血,“无利不起早,您只要想些法子,以利诱之,不怕他们再犯懒。”

  她想得明白:圣上常年守关,只要有半点疏忽,让北狄人得以破关而入,那么关内沃野千里之地只怕就要生灵涂炭。由初chūn到初夏,她越发能感受得到圣上……耐xing不多了。圣上向来不怕杀人,不过杀得太多,总归有伤天和,也极损声誉。虽然在元chūn看来,京中那些像样人家里掌权主事的老爷少爷们,根本没有什么无辜之人。

  于是她正色劝道:“动之以利,晓之以理,若都不成,那再用刀枪也不迟啊。”

  读书人之中……自然不缺有风骨之人,但见利忘义的也不在少数。一旦他们斗不过,就会用言语和文字来败坏。前朝有位明君,就曾吃过他们的大亏:明明是位中兴之主,却被当时若gān士绅骂做心狠手辣的~bào~君。

  元chūn出身武将之家,又与赵之桢相处多年,她从心里并不如何看重那些于国于民并无寸功,但却以士大夫自居,笃信新君若不重用他们则政局不稳的“文人雅士”……这些年,太上皇对他们实在太好了啊。

  在心里说句大不敬的话,废太子能有今时今日,太上皇要担大半责任的。“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谁都知道,可即使是元chūn都不敢在赵之桢面前露了太多“行迹”。

  赵之桢却忽然端起元chūn的脸,左瞧右瞧了好一会儿,元chūn也跟着小心肝一阵阵地“扑通扑通”……忽然宝儿小手一伸,拽住她爹的袖子,不满地“呜哇”起来……元chūn一愣,赵之桢腾出只手揉了揉女儿的小脑袋。宝儿依旧“呜哇”不止,扯着父亲的袖子越发用劲儿。

  元chūn琢磨了一下,“咱们不说话,她不乐意了?”

  此言一出,宝儿果然咯咯地笑了起来。

  赵之桢大笑,“这么不丁点儿,就知道护着娘。”

  元chūn捏捏女儿的小手,“健儿也知道护娘,只是一错眼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赵之桢沉默片刻,才轻声道,“你不用总是小心翼翼……我心里都明白。父皇那边,我多少有点不自在。”

  他可是所有皇子之中,功勋最卓著也最无争议的一位,但始终并无多少文臣支持,声望也很是有限——至少与他的功绩不符。这其中若是没有太上皇暗中压制,压根说不过去!

  甚至连赵之桢两任岳父都不怎么看好他,韩续之父更是借皇子姻亲这一身份,直接搭上了当时的太子……他们若非认准了太上皇的态度,又何至于如此怠慢赵之桢?在圣上的手段之下,仅有兵权但在朝中全无根基的皇子,等到“翌日”新君登基,八成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只是谁都没想到,太子……太心急了!

  不过赵之桢登基至今,似乎也没有翻旧账的意思,可他心里真正作何感想……元chūn只觉得毫无芥蒂绝不可能,而赵之桢这句“多少有点不自在”可不就验证了她的猜测。

  赵之桢忽然笑了笑,“我又不能把所有瞧不顺眼的,一口气全赶回家。好歹给他们个将功折罪的机会,但若是还不识相……”

  元chūn忙问,“那又如何?”

  “那就算了吧。”赵之桢言谈之间轻描淡写,“只要两代没人做官,多大的家族都能散落得不成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