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朝中名将自然不缺,只在北狄人身上立下大功,并多次领兵十万有余的老将就足有两位,可这回无论是北面还是南面战场,圣上都没有启用这两位。
原因……赵之桢自然也是参透了的,而且直接“参”出了一身冷汗:圣上是位守成明君,堪称勤政爱民,知人善任,但他军事上天赋一般,因此对兵权自然万分谨慎。
为避免两位老将功高盖主,圣上便这二位在京中任职,而且都是要职,可这二位一生也不能再回到战场了。
这手段也是全了君臣qíng谊,省得到时候彼此猜忌……最后闹得没法圆满收场。
赵之桢身上也有战功,但绝没大到让圣上也把他丢在京里,再不能执掌兵权的地步,只是以后……就难说了。像是力挽狂澜,让北狄人全军覆没这种事儿,赵之桢自然再不敢想。
因此他如今仍是令麾下众将轮流出战,却再不qiáng求速战速决了。
不过他这番举动,倒是让几位老将对他转了印象:一直以为七皇子年轻气盛,谁知竟是个妥当人。大军之中jīng锐不停往南面调动,哪位也没这个底气,随便就跟北狄人决一死战了:北狄人若是好啃的骨头,何至于一直都是本朝的心腹大患?
不过这边也不是没有好消息。
比如赵之桢已经从好友柳桓处辗转得知南边那位与北狄人确有联系,不过这种联系……大约就是都在等对方先出头,弄出“大动作”,然后自己这边跟着趁火打劫,海捞一笔。
只是先出头的那边,肯定要遭受最猛烈的攻击,于是双方就开始彼此“谦让”,俗称扯皮。
了解过局势,赵之桢稍微放松了一点,不过大军数万人的吃喝拉撒睡依然牵扯了他大半jīng神,听说心腹归来,他不免jīng神一震:必有好消息!
王府稳若泰山,当然是桩好消息。
赵之桢这位鲜少在人前露面的头号幕僚姓季,乃是贵妃为他挑选,为人稳重,因此一直以来深得信任。
若是元chūn听到此人名姓,还会惊讶一下:原来赵之桢登基之后神神秘秘却又声名赫赫的密谍大总管,此时已经跟在赵之桢身边了?
至于便宜岳母,圣上只是赏了丈白绫,却不曾将此事公之于众,反倒王妃的哥哥嫂子在惊惧之下,居然要行不孝之事……赵之桢听季先生说完,倒是轻叹一声,“何必呢?”
圣上自己都是个孝子,这忤逆之举算是彻底绝了御史府的前程。
最后季先生奉上几封家信,赵之桢坐在案前,一一打开,看到儿子叙述庶母得意洋洋地显摆“膝垫”,也正是这两块棉垫子起了大用……赵之桢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够了还在回信里表示若是这对膝垫因为救过晗儿,元chūn便不肯上jiāo,那就给他再做一套——北面苦寒,有膝垫不是为了“跪得容易”,还能保暖,最关键的,那是元chūn的针线。
她从没给自己添过愁事儿。再想起她摔过之后,可怜兮兮地望着自己,还有那些贴心的笔记……赵之桢心头一暖。
可京中王府的元chūn可一点都不暖心:亲娘倒是安生了,可舅妈又“看不过眼”了!
她姑妈贾敏回娘家特地劝说过贾母之后,也善意地提醒嫂子王夫人别太急切,可王夫人偏就觉得小姑子贾敏不安好心。
本来元chūn一听娘家妈一意孤行,肚子就疼,大家有心报喜不报忧,可这回……真是拦都拦不住:因为王夫人“抱怨小姑子心思太多”这事儿,正是元chūn舅妈打发人来探望送东西的时候,绕着圈儿说出来的。
舅妈打发来的妈妈原话便是,“姑娘你出息了,可千万护着你娘啊!”
元chūn听了可就心火蹭蹭往上冒,听了这妈妈的话,直截了当道,“舅妈消息真是灵通。这是说我胳膊肘往外拐的意思?”
妈妈肩膀一缩,原本还想挑唆几句,此时再不敢多话了。
这妈妈灰头土脸地出门,元chūn冷冷道,“不相gān的人我都不想见了!”说着,指着抱琴道,“你会说话,也伶俐,告诉她们我仗着肚里有王爷的孩子,谁让我不痛快,谁的脸面我都敢下!”
亏得她以前还觉得舅妈尚算明白人。
抱琴应了,还老实道,“侧妃,奴婢也觉得您正该硬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