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家旧事/阿诚系列+巴黎风云_作者:兔子窝(19)

2019-03-02 兔子窝

  云岩寺塔年久失修,砖墙斑驳褪色,塔檐下有几处燕巢,细看能看到雏鸟露在巢外尖细的鸟喙。明楼带他们绕塔走了一圈,阿诚追着明楼问古塔的来历,明台听他们讲了一会,觉得无趣,掉头去追草丛里的蚱蜢。
  明楼瞥到他朝草丛深处走,立刻拦住他:“别过去,有蛇。”
  明台顿时僵住,慢慢退了几步,嗖地窜回来。
  “这里人少荒凉,别乱走。”
  明楼牵住他的手,明台趁势攀上他的胳膊摇晃,“大哥大哥,帮我抓跳跳虫。”
  “跳跳虫?”阿诚好奇地凑过来。
  “就是长腿的绿虫子。阿诚哥,你也来。”
  阿诚在草丛里扫了一圈,捏起一只:“这样的?”
  明楼看了看:“这是螳螂。明台说的跳跳虫是蚱蜢,会飞。”
  阿诚恍然大悟,又一头扎进草里。他眼神好出手快,绿油油的虫子趴在草叶上,眨眼就到了指间。
  明台欢呼起来:“阿诚哥太厉害啦!”
  阿诚把虫子递给他,在他崇拜的目光中抿嘴笑了笑,有点得意,偷偷看一眼明楼,发现大哥正笑着看自己,又有些不好意思地别开目光。
  他们慢慢朝后山走,荒草树木间除了孤零零的几座简陋殿宇,只余断壁颓垣,一片破败萧瑟。阿诚渐渐皱起眉头,这和他在书上读到的差得太多了。
  “大哥,为什么这里这么荒芜?”
  “你知道清朝的太平军吗?”
  “知道。”
  “咸丰年间,太平军在南京起义东征。清兵一路溃败,在山塘上下放火,火势蔓延到这里,原来那些山寺殿宇全烧毁了。”
  “清兵为什么要放火?”
  “为了阻拦太平军。”
  “可是住在这里的人不就遭殃了吗?”
  明楼停了一停,低头看他:“阿诚,你还记得昨天读过的那首诗吗?”
  “记得。”阿诚立刻明白他指的是哪一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明楼点点头:“千百年来都是这样。但不会永远都是这样。”
  阿诚琢磨了一会,也点了点头。
  “你明白?”明楼见他一脸严肃,忍不住问。
  “嗯,明白。”
  明楼在想什么,阿诚其实不明白,但是他懂得推己及人。明家收养了他,他离开桂姨,离开了他的苦难,那么他人的苦难,乃至天下人的苦难也会有办法消除。
  明楼微微一笑,不再多问。
  下山路上明楼突然在草丛边停下脚步,一伸手拿住一只蚱蜢。他小时候也是爬树捉虫的好手,一身本事还在,捉个虫子易如反掌。
  阿诚惊喜地从大哥手里接过小蚱蜢,用两根手指轻轻捏住后腿。小蚱蜢在指尖卯足劲蹦,他拿在手上看了一会,一松手给放了。
  “不喜欢?”明楼问他。
  “挺可怜的。”
  “蚱蜢是害虫,专吃禾苗。”
  阿诚为自己的善心后悔起来。
  下山路上明台有些闷闷不乐。他的小蚱蜢半路挣脱逃跑了叫他好不伤心,午间暑气盛,他走了不少路觉得乏了,见到路边的茶摊,便吵着要去歇脚喝口水。明楼没应他,直接叫了停在山寺门口候客的黄包车,去了来时路上的酒楼。
  TBC
  =============

第13章 苏州夏日(二)
  此篇设定1924年,明楼20岁,明诚11岁,明台6岁。
  
  酒楼在山塘路上,临水敞开一排雕花窗。明楼要了二楼临河的包间,先让上一壶碧螺春,再问明台和阿诚想吃什么。
  明台张口报了一串菜名,阿诚点头都说好。明楼笑了。明台眼睛大胃口小,阿诚从不挑食,让他们点菜必定铺成一桌满汉全席。他挑了其中几样,又加了一道他爱吃的清蒸白鱼。
  太湖白鱼鲜美刺多,阿诚耐得住性子拆刺,明楼担心明台会卡住,顾不上吃,先给他拆了几块鱼肉。小家伙眨眼的功夫就吃了个干净,看到最爱的碧螺春虾仁上桌,又埋头猛吃了大半盘。
  阿诚还在慢条斯理地吃鱼,先用筷尖剔干净刺,再夹着鱼肉在汤汁里蘸一蘸。他对待吃极其认真,哪怕是一碗白水面条,也能吃得忘我而专注。
  明楼舀了一碗虾仁放在阿诚面前,明台对那碗不属于自己的虾仁虎视眈眈,被明楼警告,“你再吃,其他菜就吃不下了。”
  “我只吃虾仁。”
  明台信誓旦旦,等到芙蓉银鱼上来,他立刻后悔了。鸡蛋清裹着柔软无骨的小白鱼,喷香细嫩,他勉强塞了几口,莼菜羹又上了桌。汤色清澈,片片嫩叶像小伞漂浮在水上,碧绿喜人,但是他已经饱得连口水都咽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