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君心似铁未可溶
第十九章:君心似铁未可溶
太极殿上,李世民与朝臣在议事,至于内容是什么李治却没有听见,他只是望着李恪站的位置发愣,李恪已经告病两天没有上朝了,听人说那天他大醉了一场,不知道现在如何了?心中不是不担心,也很想去探望他,可是却不能,不能再给两人希望,长痛不如短痛,也许过不了多久李恪就会恢复如常。
下朝后李治被李世民留下,看着李治的心不在焉,李世民道“治儿在想什么?”
不想被李世民看出什么,李治想了一会开口“父皇儿臣是在想如何能为大唐选拔出优秀的人才,现在朝上的肱骨之臣基本上都是父皇一手提拔起来的,年龄以高,儿臣再想若是他们百年之后要用什么人来接替他们呢?大唐的人才是不能断层的”
“哦?那治儿可是想出什么方法了?”李世民颇有兴致的问,李治说的这个问题他也想过,他倒要听听除了科举以外李治会想出什么样的方法。
“儿臣再想是不是可以开办学校”李治道,虽然不能用在现代的方法教育人,也可以从中吸取一些东西,“我说的学校虽然与现在民间开办的私塾有些相似,但是也不尽相同,其实现在能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几乎还是那些士族之人,在民间很少有人能受到好的教育,而且现在他们所学的几乎都是什么孔孟之道,这也不是说不好”
顿了顿,李治想着该怎么组织自己的语言“父皇想想,士农工商着之中包含了多少的职业?仅仅一个朝廷就有各种各样的职位,人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以只是让这些人学习一样东西是不是太局限了,所以我认为应该因材施教,除了让他们学习必要的东西以外,还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兴趣特长,喜欢打仗的就让他们学习兵法,喜欢种地的就让他们研究农事,术业有专攻才能更加的利国利民”
“好一个因材施教,术业有专攻,治儿的想法确实很好”李世民不吝称赞,但是随即又问“可是治儿可想过要如何实现,要知道以往的育人之法已经深入人心了,岂能是轻易改变的?又要如何让民间的有才之士受到该有的教育?”
“父皇不是说过以霸道行王道吗?只要是利国利民的事qíng,我相信父皇定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去做”李治看着李世民笑道,眼睛充满确定,“刚刚我也说了要办学校,到时父皇颁布法令,让年满八岁的儿童去学校就读,在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就要看父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了,当然这种方法一时之间不可能一下推广,父皇可以先在朝中官员的家眷中试行,若是有效在进行推广”
“你说的主意不错,但是我还要在斟酌一下”李世民想了一会,这样的事qíng还需要召集朝臣商议,打定主意后李世民转移了话题,“治儿你与恪儿还没有和好吗?不如借着这次恪儿生病你带我去探望,恪儿不是心胸狭窄的人,你这一去相信你们定能够尽释前嫌”
“父皇”李治为难的看着李世民,他与李恪哪有李世民想的这么简单,李恪是不是心胸狭窄的人,可是无论是谁被人拒绝之后都不愿意再见到那人吧,就是自己都会感到尴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李恪,他们也实在不应该再见。
李世民却只当李治在闹别扭,他现在只希望李恪与李治的关系和睦,特别是在下决心要将皇位传给李恪之后,这样他才能更加的放心,李世民板起脸正色对李治道“治儿,这是皇命,难道治儿想抗旨不成?”
“儿臣遵旨”李治无奈道,看来这次不去也要去了,虽然知道李世民只是要吓吓他并没有认真,但是多少能理解李世民的想法,他也不愿让李世民担心。也好就去看看李恪,况且他也想知道李恪的qíng况。带着李世民给的礼品李治朝吴王府出发。
到了吴王府,李治把东西jiāo给下人,挥退了跟随的人,朝着书房走去,还没迈进书房一阵剧烈的咳声就传进耳中,李治忙走进倒了一杯茶递给李恪,“三哥,怎么病的如此严重?”开始他多少有点以为李恪是不想见自己才称病的,看来是大错特错了,李恪本就不是那样的人,那不过是为了不见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看到李治,李恪的眼中泛出惊喜,李治的拒绝让他心痛,本是抱着希望而去,可是李治却泼了他一盆冷水,几乎要让他绝望,好比一阵狂bào的风雨,chuī折了林中的佳木,枝头最珍视的果子坠落了,心中之痛无以言喻。所以才会求醉,想发泄心中的怨愤,谁知酒醒后竟然会得来一场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