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跟上李恪的脚步,张了张口却不知能说什么,该说什么。如同李恪说的那样既然自己不答应在一起,那么就应该果断的拒绝,毫不犹豫的推开他,不应再给李恪任何的期望,他还真是一个残忍的人,在给了李恪希望之后又让他失望,却还自私的想着能够继续拥有李恪的温qíng,这样的自己又如何能配得上李恪的深qíng?
☆、第二十二章:怎堪心有千千结
第二十二章:怎堪心有千千结
就在李世民为征讨高丽做准备之时,鸿胪寺上奏高丽莫支离前来进贡,是接受还是拒绝,李世民心中已有注意,却还是拿到朝堂上来议论,想听听其他人的意愿,这足以看出历史上唐太宗虚怀纳谏是名副其实的。
谁知这次朝野上下没有一人提出不同的意见,纷纷表态不愿接受高丽的进贡,就连主和一派的褚遂良也是如此“皇上,高丽杀死其国王,犯下弑君之罪,是不容宽恕的,如今我大唐将要讨伐他,就不应该再收纳其贡品,这就如同chūn秋时鲁桓公向宋国取郜鼎一样,臣以为不能接受”
“臣也同意褚大人的意见”刘洎道,“我大唐是礼仪之邦,在四方各族中的威望极高,若是在即将攻打高丽之际还要接受他的供奉,这样反复无常出尔反尔无疑会让其他各族产生二心,不利于大唐的安定”
相比于以上两位的谦逊,李绩则显得狂傲“皇上,臣也以为不易接受供奉,再过不久我们就要征讨高丽,凭借大唐的国力军力,到那个时候整个高丽都是我大唐的囊中之物,又何必现在出尔反尔失礼与人呢?”
李世民始终面带着笑容,听着朝臣们的议论,“既然诸位都不赞同那这件事qíng就这么办吧,将高丽来使全部jiāo予大理寺处理”下了结论,李世民站起身“不知诸位对于西突厥大臣屈利啜为自己的弟弟娶焉耆王的女儿为妻,这件事qíng有什么看法?”
自李世民即位以来便致力于对突厥的平定,在李靖等人大败□□厥,俘虏颉利以后,□□厥彻底灭亡,而后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摄于大唐之威,西北少数民族归属,而李世民对于突厥却采取了极为宽松的态度,并厚待颉利,所以李世民有了‘天可汗’的称号,但是西突厥仍然是余留下来的一个祸害。
“皇上”岑文本道,“虽□□厥臣服,但是西突厥仍然是遗留下来的一个隐患,也经常与我朝发生战争,而今焉耆与西突厥联姻,很明显是有不臣之心,并且焉耆进来对唐朝的贡赋多有缺漏,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岑大人说的对”李道宗道,“焉耆这是要脱离我大唐,这种事qíng是不能姑息的,必须给予打击,不然其他人有样学样西北必乱,但是以如今的形式来看并不能开展与西突厥的战争,不然高丽在□□厥在西,我大唐将腹背受敌”
李绩也点头表示赞同,“皇上任城王之言有理,代到征讨高丽凯旋,腾出余力才是攻打突厥最好的时机,倒是我们定要一举攻破西突厥,让他再无反击之力”
“好”李世民肃然,开始下令“传朕旨意,任命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统率三千步骑兵出银山道进攻焉耆。”
“父皇”李治站出“请父皇恩准儿臣前去征讨焉耆”
李治开口后满朝文武顿时寂静下来,焉耆不过是一个小的部落,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没有对它很上心,征讨焉耆是手到擒来的事qíng,这次在朝上谈论还是因为焉耆与西突厥有关,而李治竟然要求前去,这太不正常了。
李世民居高临下的望着李治,先不说他们即将要东征高丽,就是没有高丽的事qíng他也不会同意李治前去的,一来是担心,而来也认为没有必要,只是李治这段时间太过反常了,单单由流霜阁的事qíng就能够看出,这样的事qíng不符合李治的xing格。“由我大唐的太子亲自去太给他们面子了吧,治儿此时不用再提”
“儿臣遵旨”李治叹了一声,说出刚刚的话本就是没有经过思考脑中一热,李世民不同意也是意料之内,现在自己还真是病急乱投医,以为远离李恪就会解决一切的事qíng,无奈只能将事qíng越弄越糟糕。
下朝之后不仅李世民将他留下耳提面命了一番,就是长孙无忌也在东宫等着他谆谆告诫。送走长孙无忌李治疲惫的靠在椅子上,张文体贴的递上一杯茶,近来李治总是愁容满面,旁敲侧击问了几次,李治始终三缄其口,既然李治不愿说作为下人他也不再问,只要照顾好李治的就好,“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