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_作者:澪露(69)

  李治很同意李恪的话,“就是,如果是脑筋急转弯的话我一定能猜出很多”

  “何为脑筋急转弯?”

  “脑筋急转弯就是”李治斟酌着说法,最后所幸举例说明“盆里有六只馒头,六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六只,但盆里还留着一只,为什么?”

  李恪想了一会摇了摇头,“为什么?”

  “因为最后一个小朋友把盆子一起拿走了”李治说出答案,心中因为没有猜中灯谜的郁闷减少了许多,聪明如李恪都回答不出这么简单的题目,看吧他就是说古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不一样,所以自己才会猜不出灯谜,

  这样的答案很好笑却也说得通,李恪多少明白了脑筋急转弯是什么了,“九弟再说一题”

  “你能做,我能做,大家都做;一个人能做,两个人不能一起做。这是做什么?”等了一会看李恪摇头李治回答“做梦”

  只是李治并没有能得意多久,几道题后李恪逐渐找到了窍门,开始给出正确的答案,李治觉得李恪很打击他的自信,这样的人存在就是要让其他人自卑的,“三哥,不玩了,和你在一起答题让人太没有成就感了”

  “那你还想去哪?如果累了我们回宫吧?”揉揉他的头,李恪宠溺道,他很喜欢李治在自己面前展示别人见不到的一面,只属于自己的一面。

  “在逛逛吧,明天就要上朝了,三哥你肯定又要忙了”也就没有多少时间来陪自己了,自从与李世民坦诚后,李世民就很少把政事jiāo给他做,现在他好像是最清闲的人了。

  李治现在的心思全部表现在脸上,李恪又岂有不知他想法的意思,暗自叹息,年前到现在积压下来的政事肯定要让他们忙上一段时间,少了相处的时间,又想到快要分离,所有的愉悦顷刻间都被离愁冲淡了。

  ☆、第三十二张:樽前莫把归期问

  第三十二张:樽前莫把归期问

  贞观十九年,庚戌,上自将诸军发洛阳,以特进萧瑀为洛阳宫留守。乙卯,诏:“朕发定州后,宜令吴王李恪监国。”

  李世民的诏令一时间引起了几乎全部大臣的争议,就连房玄龄等人都非常诧异,令吴王李恪监国,太子随同出征,在怎么着都是说不通的,也是史无前例的,这是不是预示着什么?很多人打算谏言,可是当看到本应该最先开口的长孙无忌都保持缄默后,纷纷闭上了口,拥护太子的长孙无忌都没有担心,有哪里轮得上他们。

  至此没有任何事qíng可以阻止李世民东征的步伐。

  没有缠绵的十里长亭送别,没有悱恻的直上gān云霄的哭声,在盛世的大唐有的是‘将军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qíng之气,有的是‘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戎马之qíng。

  出征的那天天气格外的好,微风和煦,好像一夜之间冬天被chūn日驱赶加快了脚步,变得chūn意浓浓。

  三军将士集结,纵使是无声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心中的澎湃之意,壮烈、肃穆。

  点将台上李世民举起手中的酒杯,虽已年过半百声音依旧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三军将士听令,今日随我征战辽东,克复高丽,以振我大唐雄风,不胜不归”酒尽,杯碎。

  “振我雄风,不胜不归”整齐划一的声音响彻云霄。

  李治此刻的心qíng可以用热血沸腾来形容,整个人像是被点燃了,随着李世民走下点将台,在看到台下的李恪时,刚刚积聚的热qíng如同被泼了一盆冰水瞬息冰冻,极力保持平静却仍克制不住地流露出失落与离愁,甚至不敢再看李恪,怕自己会不舍得离开。

  “父皇”李恪拿着酒杯站到李世民面前“朝中之事父皇尽管放心,儿臣在家中等着父皇,愿父皇早日凯旋”

  李世民点头,拍拍李恪的肩,朝中的事jiāo予李恪他很放心,还有房玄龄,岑文本等人的辅佐,他可以无后顾之忧了,“好”

  目光转移到李治身上,李恪犹豫了一下,把李治抱住,心中曾上演过的分别在这一刻真正的播出,却要比想象中的更加难以接受,言语已经不再重要,李恪轻声开口“九弟,保重”说完李恪就松开李治,用力克制住想要把李治留下的冲动。

  他眼中一闪而逝的伤痛,尽管快得像错觉,李治还是捕捉到了,也明白那两个轻飘飘的字中包含了什么,几度开合的唇瓣终于溢出了几个字“三哥等我回来”等我回来,回来后我一定不会再离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