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又顶着烈日,少不得冲着女儿童若秋道:“如今你是把所有人看得都比我这个娘要紧了?”
“哎呀,娘您不觉得热么?咱们快些走,四妹的屋里特别凉快。”说着,挽着张氏的手臂,加紧了步子,一边走一边又道:“您是女儿的亲娘,女儿自然把您看得更重。”
张氏一听,心里才好过些,走了几步又不满起来,“如何每次你们来,女婿都没来?”
“他在读书,婆婆说没有要紧的事儿,就不要惊动他。”
张氏冷哼一声,想起一事来,看了看后面的丫头叫她们跟得远些,才低声问童若秋,“晚上也在先生那边过夜?”
童若秋臊的满脸通红,咬着牙不说话,张氏看在眼里,便明白了,呵呵笑道:“这样才好,读书固然重要,可已经成家了,孩子也重要。”
童若秋垂着头,嘴角蔓延起一抹苦笑,如果不是婆婆盯着,他或许就不会回房里来。可即便他来了,每次也是糙糙完事,然后倒头大睡。平常两人看着还好,虽不十分恩爱,但也相敬如宾感觉并不疏远。
只是,童若秋心里的悲凉,谁人知道?三妹童若绾虽然已经嫁人了,可丈夫孙博文根本就没有死心。有时候无缘无故地还会喊出三妹的名字,明明已经为她人妇,为何还yīn魂不散地搅合在她和孙博文之间?
是不是非要她永远消失了,孙博文才会将这个不要脸的狐媚子忘却?!
晚上童老爹回来,周氏将赵氏的话告诉童老爹,又顺便提了提赵氏其他意思,童老爹眉头微蹙,“倘或欧阳先生那边不成……”
周氏一听,留神想想也觉得不妥,如果欧阳先生瞧不上孙博文,赵氏就不会这样上心了。明明蒋夫人那边已经露出急切的意思,赵氏现在却说不急了,会不会只是赵氏的意思?
只有急着上门娶亲的,没有急着主动送上门的,就好比周氏自己。顾家相中自己的女儿瑶儿,这过去好些日子了,那边也没来下聘,她心里虽急,却也不能上门取请顾家早些将女儿迎过门的。
“但,庚帖已经换了,日子也看下了,如今咱们算着日子下聘,就等娶进门。”多想想,这事儿也没什么不对的,蒋家姑娘的长辈除了蒋夫人,其他人都在徐州,是该从那边出嫁。
童老爹没说话,周氏想了想,道:“依老爷的意思,要不要我亲自去拜访蒋夫人,将日子定下?”
“罢了。”
已经请了孙夫人赵氏保媒,再自己人去显然是驳了赵氏的面子。周氏心里七上八下的,童老爹安慰了几句,沉吟道:“今儿在部里听其他同僚讨论,说起蒋大人调任回京的事儿。”
童老爹要娶蒋家姑娘,在部里已经传开,今儿却不是听众人议论,而是众人给他道喜,这才是他真正担心的。若远能娶了蒋大人的女儿,与他以后的道路有益却无害。怕就怕,这门亲到最后做不成。
童老爹入仕时间尚且短暂,但里头弯弯道道他并非到现在还不明白,个人能力固然重要,更重要却是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个不小心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有些祸事防不胜防。
以前和他走得近的郑大人,童若绾的公公,这些日子便不好过了。而那位童老爹才去,就颇为关照童老爹的薛大人,这段时间,却对童老爹露出jiāo好之意。
“这消息蒋大人可知道?倘或真来了上京,也是好的,否则从徐州出门,一路到上京,毕竟会多一份危险在里面。”徐州离上京有七八天的路程,难免不会露出什么劫匪歹徒。虽是太平盛世,这些危险并不是真的就不存在。
童老爹摇摇头,吃了一口茶道:“这事儿还没准信儿,不过是蒋大人的帖子已经送上去了,就等上面的定夺了。”
周氏听童老爹如此一说,心里真盼着蒋大人一家子也来上京,倒没有多想其他。抬头见童老爹眉间的倦意,两人便歇下了。
虽然大哥成亲的日子还要一段时间,针线活计却不敢怠慢,有了老太太指派过来的人协助,五六天的功夫就把新婚要用的被面绣好了。
这天,张氏无所事事过来找周氏说话,也来童若瑶的屋里看,只见大红绸缎上,一对鸳鸯栩栩如生,看着还反光,一问才知道是老太太给了金线,用金线混合了huáng线绣出来的鸳鸯羽翼就多了几分灵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