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安对别人都很平常,只是对刘厂长很关注。
这位刘厂长,应该就是经常被爷爷提起的那位老厂长。
爷爷和老工友们是带着遗憾提起的刘厂长。
刘厂长从建厂之初就来到钢厂,带着大家一砖一瓦把钢厂建起来,艰苦朴素亲力亲为,为钢厂的发展呕心沥血,深得全厂职工的爱戴。
可是在六十年代初,钢厂接连发生几起重大生产事故,造成了多名人员伤亡,也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刘厂长背了好几个处分。
后来粮食紧张,钢厂人心不稳,生产受到影响,还发生了大规模工人罢工事件,又有人举报刘厂长管理不力,刘厂长被撤职,最后只能留在钢厂管后勤。
可这还不算完,钢厂那时候从国外进口了一批先进炼钢设备,花费了国家大量外汇储备,却因为外国专家在安装过程中出了事故,引起国际纠纷而只能废弃。
在全厂甚至全省、全国都在为这件事焦头烂额的时候,大家发现沉寂了很久的刘厂长与一位华侨工程师一起死在了那批设备旁边。
这件事国际影响非常坏,本来国外专家就不肯再来中国安装设备,现在更是有足够充分的理由拒绝。
刘厂长被定为敌特,连累家人,一生名誉尽毁。
多年以后,尘封的往事被揭开谜底,那位华侨工程师是国际间谍,他和他的同伙混入设备安装人员之中,制造了外国设备专家惨死的事故。
刘厂长被平反了,可是他的尸骨早被当时愤怒的人们不知如何处理了,有人说被鞭尸之后扔进了炼钢炉……(未完待续。)
第一七六章 立足(月票1440加更)
刘厂长个子不高,四十多岁的样子,人很清瘦,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色咔叽布中山装,袖口还打了一个针脚细密的同色补丁。
不仔细看就像一位中学老师。
可是一看他的眼睛,目光炯炯,坚毅睿智,能看透人心一般通透而充满力量。难得的是这样的目光却并不锐利,而是稳重大气,如大山大河般宽阔舒展,莫名就让人想信任他,跟随他。
好像他天生就拥有一个一呼百应统领千军的灵魂。
整个钢厂三万多职工,加上家属和附属单位,将近十万人的生产、生活都压在他的肩上,他能把钢厂从一片荒地建设成现在这样蓬勃生机欣欣向荣,当然不可能是一般人。
这样一位优秀人物,最后落得那样的下场,周小安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打招呼的时候都失去了一向的机灵劲儿,有点笨笨的深深给刘厂长鞠了一躬,问了好就红着脸站在那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樊老师给她打圆场,难得地开了句玩笑,“小周年纪小,来到新单位还有点紧张呢!别怕,咱们厂脾气最好的就是刘厂长了,以后你就知道了,只要你努力工作,他肯定不会少了你的奖金!”
刘厂长却对周小安印象非常好,去办公桌上拿起一张报纸表扬她,“小周啊,你在省工人日报上发表的三篇文章我都看了!写得非常好!前天上报那篇《工厂的晨曦》写得最好!
把咱们工人同志努力奋斗发展生产的勃勃生机都给写出来了!遣词造句都在其次,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就证明你是真的被工人阶级的伟大jīng神鼓舞了,是真正热爱并投入到工厂建设中来了!年纪轻轻就能有这样的才华这样的思想,真是太好了!”
周小安抿着嘴笑,这篇小诗她故意放开点笔力,从打油诗进步到十六行现代诗歌了,就是为了进厂给领导们看,留下一个好印象的。所以在署名的时候故意跟编辑要求,加了“沛州钢厂周小安”几个字。
人还没进厂,就先给厂里挣得了荣誉。
有职工能在省报上发表文章,市工会是会表扬钢厂工会的,市委也会在厂里文化思想建设上给予更高的评价。
虽然只是一篇小诗,力量微薄,不会起什么作用,但她本就是个新来的小人物,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没想到刘厂长竟然也看到了,还获得了他这样的肯定。
刘厂长革命战争年代投笔从戎,是曾经某知名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可是真真正正的内行。
周小安知道自己那首诗的水平,思想是有,文字却并不jīng致,要不是因为她是自学成才的真正工人阶级,省报也不会给她发表。
刘厂长这样说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她人未到先立功,当然更多的还是喜欢她这种积极向上的gān劲儿,想鼓励她继续努力,但也很实事求是,那句“遣词造句还在其次”就隐讳地说明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