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此一生_作者:孟寻(837)

2017-05-09 孟寻

  新皇此话一出,立时在群臣之中产生了不小的震动。

  靖远侯世子已经是羽林卫的指挥使了。此刻又连五军都督府一并接管,再加上他和镇北铁骑那沾亲带故的关系。这京师的地界之中,恐怕再无人能与其抗衡。

  此时可以十分确认地说,倘若靖远侯世子有心举兵谋反,改朝换代那都是手到擒来……

  如此看来。新皇对其的信任,可谓前无古人。

  蒋轩未曾推辞,领命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他绝无任何妄自尊大的意思。此刻接下这个差事,全因深知新皇的处境艰难。只得选择为其分忧。

  继位一事固然名正言顺,但调兵风波才刚平息,加上宫里之前的一阵纷乱,作为皇帝,肯定无法视而不见。

  对五军都督府的整肃,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更多烦杂的决定,等着他做出。

  很快,皇帝又下旨罢免了内宫禁军统领,追回令牌,暂由潜邸跟来的护卫首领掌管。

  再往后,这处置就愈发艰难了。

  因为剩下的,大都不是一般的皇亲国戚,而是与皇帝血脉相连的近亲之人了。

  若论罪责,首当其冲的就该是吴太后和皇长孙。

  他们一个在暗中调兵,企图毁灭先皇遗诏,矫诏拥立他人即位;另一个虽然年纪尚小,却已狠戾尽显,曾经对先皇的子嗣下毒手,还曾勾结番蒙异族死士假意行刺,企图以此牵连到景王府……

  每每想起这二人的罪恶行径,皇帝都甚是寒心。

  偏偏这两个人,又是绝对不能动的。

  起码现在不能。

  新皇继位,一上来就拿自己的祖母和侄儿开刀,任凭他们多么罪有应得,都是件极为危险的事。

  尤其,多年以来,对于皇储归属的猜测可谓众说纷纭,皇长孙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在儒家至上的大齐朝,这种行为轻则惹人非议,重则朝纲不振,甚至都有动摇国本的可能……

  当然,皇帝暂时动不了他们,不代表连他们身边的人也动不了。

  东宫侧妃徐樱,由于之前在勤政殿的猖狂之词,以“祸乱宫廷、蒙蔽皇长孙”的罪名,被皇帝赐死。

  而吴太后的亲信安乐伯,作为擅自调兵的罪魁祸首,以谋逆罪论处,夺爵,处斩,九族之内尽数流放辽东,已经是格外开恩的处置了。

  吴家人在京城的势力早已盘根错节,故而安乐伯的九族牵扯甚广。

  至此,以后京城之内,除了早已出嫁的吴氏女,恐怕再难找到吴家之人了。

  皇帝以严惩立威过后,暂时把追究罪责的事搁置一旁,留着日后慢慢处理。

  这时,皇帝的目光再次转回到蒋轩身上。

  “这一次,靖远侯世子夫人护驾有功,既然她此刻不在殿上,朕随后会派人将封赏的旨意送去侯府。”

  蒋轩代陆清容先行谢恩。

  这一幕,看在群臣眼中,又是另一番震撼。

  要知道,这可是新皇继位之后的第一个封赏!

  刚才靖远侯世子的那个大都督,应该算是任命,毕竟没提及爵位的事,严格地说,还不能算是封赏。

  而世子夫人这一桩,本尊明明都不在场,大可以直接传旨去侯府便是,但皇帝偏偏还要在大殿上提一遍,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刚才入宫之时,众人就听到了一些关于靖远侯世子夫人的传言,说此时京城内外的八千镇北铁骑就是她在一夜之间带入京城的。

  难不成,这并非传言?镇北铁骑真是被她给弄来的?

  突然之间,满朝文武纷纷向蒋轩那边看去,心里都在暗暗叮嘱自己,以后这夫妻二人,都是绝对不能惹的……

  与此同时,远在侯府之中的吴夫人,就没有众位朝臣这般觉悟了。

  第四百八十一章 归来

  沁宜院之中,吴夫人对这一夜之间的翻天覆地并不知晓。

  尽管隐约听到府里的下人议论说,天亮之前,外面似乎喧嚣了一阵,像是有兵马进入京城……吴夫人却根本没理会,只当是平常的驻军换防,被那些没见过世面的丫鬟婆子夸大其词罢了。

  并非吴夫人疏忽大意,而是她的注意力全都被另一件事牵了去。

  “你说什么?陆氏昨晚彻夜未归?”吴夫人一脸惊诧,并不生气,反而幸灾乐祸的成分居多,生怕是吕妈妈搞错了,“她有这么大的胆子?该不会又是在耍什么花样,想引咱们上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