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呢?冬衣有没有给他要走?”
“我看这书生就是没用了点,是我,早就给他一顿好打!”
“诸位莫慌,听我细细说来。”说书先生抿了口茶。
“前面说过,这位赵姓书生过目不忘,他见那泼皮无赖,反倒被气的朗声大笑,将那泼皮刚才冒领时所穿何衣,领东西所按手印的是哪根手指,说了那些话,做了哪般事,桩桩件件,一一道来。那书生言之切切,泼皮却是越说越心惊,大冷天竟冒出一头汗来。”
“京兆府的众差吏掰开那泼皮的手掌一看,果真左手拇指,右手食指均有红色印泥的痕迹。”
下面的听客叫了,皆叫了声厉害。
“这下证据确凿,那泼皮不能再赖,众差吏横眉怒目,将那泼皮用哨棒打了一顿。就要叉将出去。”
“打得好!”
“这种人就应该得些教训!”
“应该把先前得的那件冬衣也给拿回来!”
众听客听到恶人自有恶人磨,均觉解气,人人连呼痛快。
“各位别说,当时确实有差吏要那无赖把先前用‘李二’之名冒领的冬衣给吐回来,却被那赵姓书生喝止。”
“这书生怎地这般心慈手软!”
“莫非那书生是个滥好人?”
“此事正是让小老儿佩服之处。那赵姓书生当时道:‘此人既然能入红圈领衣,必是已经衣食无着之人,他一时起了贪婪之心想要冒领,小惩大诫即可。此乃贫苦造成的罪孽,而非什么大恶。若夺了他这最后一点希望,才真是要将他bī上绝路,bī着他去做那大jian大恶之事。’”
“那冒领的泼皮听了书生之言,惭愧万分,发誓以后不再起贪婪之心,好好做人。那些差吏佩服书生肚量见识,遂不再刁难那个泼皮,放了他回去。”
“这些冬衣大部分都是国子监学子家中所募,原都是富贵人家里常用之物,那些灾民平日里哪里见过这些jīng致的衣衫,一时动了贪念也是有的。只是周围领衣的灾民见这书生有这般过人的本事,即使有想冒领的,也不敢再动那花花肠子。”
“这冬衣能够井然有序地发放,这位赵姓书生当立一大功。”
茶室里一长者以手抚须,笑而不语。同桌几位像是随从一般的男人们一脸迷惑。
好生生的不呆在衙门里,跑到这大街上来听什么说书?
等等,姓赵?
“唔,此话有理,若是没衣没食,岂不是要抢别人的?”
“这赵姓书生见识不凡,难得还能宽容待人,不错,不错。”
“说书的,那赵姓书生姓甚名谁,是哪家的公子?”一个梳着双丫的小丫头脆生生的问那说书先生。
“咦?小妮子chūn心动了?我看你年纪还小,等过几年你能嫁人了,那书生怕都已经娶了妻生了子了,还是歇歇这份心吧。”
“小丫头,莫非你是替你家小姐找如意郎君的?”
“哟,大家看,这茶馆里什么时候进了这么多女娃娃!”
这些听客都是这间茶馆里的常客,一见多了许多张生面孔,自然要多看几眼。不知何时,这后排坐了不少小丫头,甚至还有些女娃娃换了男童衣服,装作男孩的。
女孩子耳朵上都有耳dòng,仔细一看便知,这些小丫头见有人注意到了,索xing也不躲了,大大方方地和那台上的先生说道:“你这说书的,快快把那书生的身份说来,我们赏你银子。”
说罢,拿了个银豆子出来晃了晃。
这些听书的大部分都是给铜板,哪里有出手就是银子的。说书的先生一见,立刻笑着卖了个关子。
“这位赵姓书生家学渊源,自幼熟读《大楚律》,是以有这般见识。世人常曰穷刁民,穷刁民,此人却能说出‘此乃贫苦之罪,而非大恶’。诸位可以想想,这是哪家出身的公子。”
“熟读《大楚律》,莫不是京兆府尹的公子?”有好事的乱猜。
“我看说不定是大理寺里哪位官员家的公子。”大理寺专管平反冤案,这么猜也没错。
“大理寺卿家的姑娘不是嫁了信国公府吗?我记得他家姓方,怎么姓赵了?”
“你笨啊,大理寺难道就一位大理寺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