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身聊发少年狂_作者:绞刑架下的祈祷(244)

  茶馆里坐着的长者越听脸越黑,恨不得拍桌子站起来喊:

  “那是老子儿子!”

  这位长者正是刑部尚书赵恒。那位说书先生所说的赵姓书生,乃是他年方十六的的嫡幼子,赵聃。

  这刑部尚书今日听家中下人说到城东有一茶馆,日日以那西城赈灾之事说书,便起了好奇之心,以上街“体察民qíng”为由,晃到了东城这处茶馆。

  谁料一进门,便听到了说起自己的儿子。

  啧啧啧,听见他家的小儿子在别人嘴里如此优秀,他也与有荣焉,这种恨不得站在桌子上大叫“那是我儿子”的高兴心qíng,真是比当年被圣上点了刑部尚书还要更深几分啊!

  这长者身边的都是刑部的属官,听到说书先生说到这里,又见到上官这等脸色,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忍不住纷纷低头喝茶,掩饰嘴角的窃笑。

  那说书先生一脸黑线,见那些听客越扯越没了影子,连忙高声揭晓答案道:

  “这位赵姓书生并非寻常人家的公子,正是当今刑部尚书赵大人府上的嫡幼子,姓赵名聃的那位。”说书先生对着上方拱了拱手,又对下面的小丫头们挤了挤眼。

  “似乎是,没有定亲……”

  小丫头们笑着把手中的银豆子抛到台上,引得那说书先生连连道谢。

  赵恒一见这些小丫头俨然把家中嫡幼子当成了什么乘龙快婿一般的人物,不由得摇了摇头,心中暗叹。

  他这嫡幼子比他的长子差上十几岁,从小被家里人宠的娇生惯养,想不到还有这等见识。想来往日他把这孩子当成无知小儿,竟是他有眼无珠。

  “我说你这说书的,怎么知道这么多事?倒像是你那几天就在城西一直跟着似的!”一个茶客闲着无聊,好奇打探。

  “此乃天机,不可说,不可说。”说书先生笑着看了一眼桌上的托盘。

  哟,今天的打赏好多!

  他笑的更厉害了。

  不错,不错,给那王油子买故事的本钱赚回来了。

  就知道说这些才子佳人,锄qiáng扶弱的戏码,人人都爱听!

  “说书的,这次国子监的太学生们赈济灾民,除了这赵姓书生,还有什么别的事迹没有?”一个小丫头轻唤了一声。“有没有不是高门望户的书生!”

  她家府上门第不高,她家小姐怕是攀不上那刑部尚书家的大门。倒是若有些寒门子弟,要是上进又心善的,可以考虑考虑让家里主母打探一二。

  最多小姐多陪些嫁妆就是了。

  说书先生又不认识国子监哪一位学生,自然是不知道哪些寒门子弟在那几天做了什么事。当初他找王油子买故事,自是看准了人人都爱听大户人家如何行善积德的故事,便买的都是几位才子俊杰的事迹。

  这下又不能说不知。对了,还有位……

  “我说这位姑娘,家中能随手又出米又出粮的,哪家不是显赫人家?若说并非名门的,昨日里说过一胡姓学子,乃是太医院院使之子。此子玉树临风,一表人才,自幼喜好医术……”

  玉树临风!小丫头们的眼睛亮了!

  “那一日,国子监众学子纷纷捐衣捐粮,唯他捐的是药。原来这胡姓学子忧心雹灾过后会使京中疫病蔓延,所以求得其父胡院使的手书一封,在京城内四处奔走,倒拉了几十位仁心仁术的大夫去了西城。”

  那说书的先生舌灿莲花,听得那些听客如痴如醉。有些虽然已经听过了此节的,依旧拍桌称赞。

  “这胡学子虽捐的不是衣食,却比衣食更加重要。此人终止了一场大的疫病,又救治了许多风寒发热,命在旦夕的百姓,可谓是衣披群生之人。要知道疫病一起,我们这些不住在西城的人家也要大受牵连,这些郎中愿意义诊,也是一项大大的功德……”

  “好!再来一段!”

  “再说那信国公府的长孙少爷,此子刚满十四,却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内蕴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 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

  “嘁啊!刚满十四,就万夫难敌之勇,你莫不是坑我们……”

  “是啊说书的,你别是收了人家的钱,替人家扬名啊!”

  “去去去,十四岁小子能gān什么,再万夫莫敌也是赈灾,我们又不是来听沙场小将传的,换一段缓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