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黎锦的农家日常_作者:回眸已半夏(127)

  秦慕文记得自己小时候,拉着阿爹的衣角问:“爹爹为什么不来看文文,文文背了好多诗词。”

  阿爹总会把他抱在怀里,说:“背完这本,爹爹就来看你了。”

  但直到他把《三字经》倒背如流,爹爹也没来夸过他一句。

  后来他才知道,因为他身份是哥儿,所以根本不得尚书爹爹喜欢,再加上又是庶出,于联姻也没有助力……

  所以他之前在家里基本上没有存在感。

  秦慕文此前以为所有男人都不喜欢孩子是哥儿。

  但阿锦不一样,自打小包子出生以来,尿布他都洗了不知道多少。

  秦慕文心里不知道有多震撼。

  更别提黎锦给小包子一直订羊奶,半夜起来给小包子喂饭,哄他睡觉。

  黎锦自然能察觉到少年看他的目光,但少年今日把所有的心里话都袒露出来,他自然不会再去刺激他的情绪。

  回去后,黎锦把所有的山楂都洗干净了,放在案板上晾干。

  自己则有感而发,去书房写了一首七言律诗。删改好几遍才作罢。

  其实他对自己的文采有心里有数,但吟诗作对这种东西,没有天赋就只能多练。

  黎锦作为过来人,已经猜到明日宋先生肯定要让他跟陈西然当场作诗,他这大概也不算……作弊。

  接下来,按照宋先生的说法,就是自己得把《四书》《五经》极其每一句的含义都过一遍,他没有时间给两人通篇讲解。

  宋先生说:“八股文虽然形势单一,但内容却需要你们对自己念过的书有足够理解,才能起承转合,用事实依据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我会给你们主要讲八股文的写法格式,而不是其中内容。”

  黎锦知道,这就跟上辈子的高考作文一样,老师最多讲到作文得有精彩的开篇和收尾,至于内容怎么写,全看学生自己肚子里有没有素材。

  但八股文却要求更加严苛,每一句都得对仗、平仄整齐不说,还得引经据典后列出自己独到的想法。

  这也难怪每年能考上秀才的人那么少了。

  果然,第二日一大早,宋先生只留下‘以重阳为题,每人题诗三首’,就去隔壁讲课了。

  一个时辰后他回来,黎锦已经写完了三首诗,正在一旁默书。

  但这次默书的时候,黎锦在需要注意的地方都写了注释。

  宋先生看过去的时候,惊讶的都忘了捋胡子,他没想到,黎锦居然能下功夫到这个地步。

  宋先生想,要是他当年肯这么下功夫,指不定也有去考举人的实力了。

  随后,他又拿起黎锦放在一边的三首诗。

  黎锦分别写了两首七言律诗和一首五言绝句。那首绝句一看就是用了黎锦之前说的套路,但最后抒发感情的时候却十分悲伤。

  宋先生想到了黎锦家里的情况,父母尽丧,要不是恰好今年多了一个孩子,家里指不定得多冷清。

  他想,黎锦恐怕是想起之前父母带他上山插茱萸的事情了。

  如今没有父母给他插茱萸,触景生情,心里自然是难过哀伤的。

  要是黎锦知道宋先生的想法,怕是会无奈的摇头。

  黎锦这首诗其实是用秦慕文的视角去写的,毕竟他天生感情淡薄,不管是最后想表达自己的宏伟志向(并没有志向),亦或者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他都觉得写不出那种感觉。

  古人能流传千古的诗,要么辞藻十分华丽,要么就抒发离别、贬谪、国破等情怀。

  第一点黎锦暂时做不到,第二点……他根本没有这些情怀。

  所以黎锦这次尝试换了个角度,没想到居然入了宋先生的眼。

  两首律诗也一改黎锦之前的风格,其中一首就是他昨天写的,之后改了好几遍,改的文采斐然,语句华美。

  另一首则尝试了平淡的田园风,文笔朴实,却让人读了诗就对那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家生活产生了淡淡的向往。

  宋先生沉默了一下,心中已经被惊讶和震撼填满。

  他完全想不到,黎锦此前还是个总结套路来作诗的人。再往前,黎锦此前出上联还没有头绪……

  宋先生觉得,黎锦这个进步的速度,着实有些骇人。

  趁着他现在还能教,先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提出来再说。

  “你的这首绝句写得很不错,内容工整,情感真切。

  这一首律诗,能看出你想改变风格,但能接触到的书籍还是太少,有些语句虽然看似华美,却经不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