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黎锦的农家日常_作者:回眸已半夏(128)

  说着,宋先生用朱笔圈了好几点,“这里你大概是想用典吧,但这个典故用在重阳实在不合适,该改一改。”

  宋先生接连说了好几点,最后停下来的时候,把黎锦最后那首田园诗双手捧着。

  “这首诗,你实在写得太妙!”

  第57章

  一句‘太妙’,陈西然都搁下笔,探了脑袋过来。

  宋先生罕见的没有指责他,而是说:“陈西然,你来品味一下这首诗。”

  宋先生居然居然用了‘品味’一词,可见对黎锦这首田园诗的赞誉不是一般的高。

  这首诗是黎锦用自己的角度去做描绘,讲述了农耕结束,带着一家人去登高祈福,没有用什么别出心裁的语句,仿佛就跟写日记一样。

  黎锦自己觉得没什么,他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那首‘文采华丽’的律诗上,想把这首诗用来充数。

  结果没想到,宋先生把自己那首诗画满了圈圈,上面需要修改的字数比自己原本的字数都要多。

  而这首他随性而做的田园诗,却被宋先生如此看重。

  这或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陈西然看完后,居然也拍手叫绝。

  “这首诗看似平淡,但其中抒发的心境却让我十分佩服。

  不是故作清高的假装无欲无求,而是说人要一直努力,日子才能过得越来越好。”

  虽然这想法也很平淡朴素,但却与田园诗相得益彰。

  在如今一众赶时伤怀、思念故友亲人的诗作中很容易脱颖而出。

  宋先生说:“黎锦,你在这里题上姓名,我去派人把这首诗挂在茶楼里。”

  黎锦虽然不明白,但还是同意了。他知道,在童生试前,考生越出名越好,毕竟县试是知县大人来评定。

  在许多类似的考卷中,一个人的名气就决定了他能不能成为案首!

  宋先生走后,陈西然解释道:“你昨日不在镇上,恐怕不知道,咱们镇上的茶楼年年重阳都会挂上周围人题的诗作,我昨儿还看到黄秀才那几个学生挂了自己的诗作,说书先生念给大家听呢。”

  黎锦说:“那你的诗呢?还不快写?”

  陈西然:“……憋不出来啊,就算按照你说的套路,写的还没你这首绝句巧妙。”

  黎锦对此也很无奈,只能继续默写了。留陈西然一个人去题、不对,憋诗。

  又过了半个时辰,宋先生也不给陈西然时间。他开始讲解八股文的写作要求。

  “如今你们所剩时间不多,以后巳时(上午十点半)我就给你们俩来讲解,隔壁的学生在默书。

  但作为交换条件,你俩在他们默完之后,得去修改了其中错字才能回去。”

  黎锦和陈西然当然喜出望外!

  之前黎锦还担心自己这么一直自学,宋先生每日教他们的时间少得可怜,会不会最后学不到很多东西。

  但宋先生这句话一出,黎锦内心悬着的一颗大石头也放下来了。

  不过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下课时,黎锦已经要饿的前胸贴后背了。

  陈西然邀请他上门吃饭,黎锦也顾不得拒绝,虽然他背篓里有土豆和鸡蛋,但这时候饿过头,得喝点粥养胃。

  陈西然说:“明儿我准备一些糕点,咱们在先生来讲课之前先吃掉,这样就不会这么饿了。”

  黎锦表示同意:“那我带一些内子做的肉饼。”

  陈西然狂点头,他到现在还记得黎锦家夫郎做的凉拌野菜呢!真香。

  黎锦吃完后,去买了糖块,这种糖块二十文一斤,价格还算公道。

  他看到镇子上新开了一家糕点铺,黎锦买了模样精致的银丝糖和桃酥。

  银丝糖又叫龙须糖,是用糖胶、花生、芝麻和椰蓉做成的。

  传闻有位皇帝微服私访,爱极了坊间的银丝糖。所以也给这糖改名叫龙须糖。

  两包点心就花出去六十文,但黎锦却一点也不心疼。

  能让少年开心的事情,他全然都觉得物有所值。

  随后,黎锦又去杏林堂买了焦三仙和神曲,这两种药材都很常见,也极为便宜,是做大山楂丸的配料之一。

  周贵很是疑惑:“黎大夫,你只要这两种药材吗?”

  黎锦说:“嗯,我最近在做一种可以直接口服的丸状药物,制好了就可以医治消化不良、腹撑等症状,当然还能开胃。免得患者喝中药了。”

  吴大夫一听,赶紧追问:“你会炼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