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黎锦的农家日常_作者:回眸已半夏(135)

  虽然陈西然之前说书画一途,看书就足够了,但旁边有个人指导,无异于事半功倍。

  黎锦一开始也就放低了态度,请黄一龄指教。

  黄一龄笑说:“阿锦对书画的理论知识倒是了解的很多,也省得我多费口舌。

  这些笔法问题只要回去多练习,用不了多久,阿锦就可以画出自己想画的事物。”

  黎锦说:“多谢一龄。”

  黄一龄又跟黎锦讨论了一些作诗方面的窍门,黎锦也把自己做出田园诗的灵感和契机一点都不藏私的讲给了他。

  甚至他还另外写了自己那首耗费了很大精力,堆砌辞藻,但却被宋先生圈出很多修改地方的诗。

  当然,这首诗黎锦也全都按照宋先生的要求修改了。

  黄一龄看到后瞪大眼睛,赞不绝口:“原以为斗诗大会那首咏菊地诗已经是阿锦巅峰,后来又听到田园诗,如今再看这种律诗,每一首都让我无比惊艳。”

  黎锦谦虚道:“一龄谬赞了。”

  说完,他又说了作这首律诗的经历,黄一龄忍俊不禁,两人之间的感情很快就被拉近了。

  最后黎锦主动掏腰包,请黄一龄去百食坊吃了饭,自己又买了两斤糖块,这才朝村里走去。

  黄一龄回到家后,先把买来的八枚药丸呈给黄先生。

  然后又把自己遇到黎锦的事情讲述了一遍。上次他就给黄先生说了,黎锦其实就是杏林堂那个小神医。

  黄一龄说:“先生,等下次阿锦沐修,我请他来给您诊脉。”

  黄秀才道:“你有心了。黎锦那首田园诗我也看了,做得很好,昨儿我还跟宋秀才通了气,得知那首诗完完全全出自黎锦之手,他没有动过一字一句。”

  黄秀才捋了捋胡须:“黎锦此人年纪十八,明年参加童生试也才十九,如果他八股文写的不错,那案首很有可能就是他。

  你跟他交好,也多学学人家的勤勉,别整天光知道画画。”

  黄一龄苦着脸答应了。他也没有光知道画画,其实画画也算减压的方式之一。

  尚在村子里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大哥每次来镇上必定给他带母亲做的新衣服或者手帕,偶尔还有专门给他炖的排骨。

  虽然家人不说,但黄一龄知道,全家人都希望自己这次可以高中。

  未及弱冠的秀才,在这个偏僻的镇子上那就是天才一般的存在!

  可黄一龄也知道自己的实力,许子帆和周祺两个人也各有千秋,他们第一回 都没中,自己……真的悬啊。

  黄一龄的压力无处发泄,只能作画……可这就被黄先生说成不务正业。

  他内心也只剩下苦涩。

  但他也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如今却过着小少爷一般的生活,从小到大没干过农活,靠得都是家人宠爱。

  他一定不能让爹娘、大哥、二哥失望啊。

  黄秀才看着黄一龄最后坚定的眼神,让他下去温习功课了。

  =

  药丸这种东西,卖的都是口碑和回头客。

  黄一龄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周贵今儿也跟黎锦说,算上昨日,一共卖了三十六枚。

  回头客一多,其他人见这东西真的有效,也就买来试试,反正两枚才四文钱,又不贵。

  不过黎锦如今还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家里的山楂不够多了,只能再做十五个,他打算明日去山上一趟,买两百斤的山楂回来。

  上次园主说了,如果两百斤往上,那就直接给他送到村子口。

  山楂一斤五文,两百斤就是一两银子,价格还算公道。

  主要是园主的山楂果子大、酸中带甜,品质上乘,可以隔几日就给秦慕文做糖葫芦。

  黎锦到家的时候,少年把自家院子里那棵柿子树上的柿子都摘了下来,一排排的晾在窗台上。

  原本窝在柿子树下的两只母鸡就一直跟在秦慕文后面,好像讨债的债主一样。

  黎锦见到这副场景,唇角微微勾起。

  秦慕文见他回来了,上前接过背篓,然后给黎锦打水洗手。

  那两只鸡果然欺软怕硬,秦慕文一旦凑近了黎锦,它们就后退几步,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在地上不知道胡乱啄些什么。

  秦慕文给黎锦结开长袍的盘扣,那都是他一个个仔细缝上去的。

  解开也尤为顺手。

  黎锦换上在家里穿的月白色麻布短打,练字和吃饭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