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之任_作者:俺也试试(442)

2017-02-15 俺也试试

董义笑道:“我也是我也是。话说袁牧之,你的文章太好了!我们这一路的见闻趣事,真是写得活灵活现呀!每次出来了,我大爷爷都看好几遍,还来问我是不是真的。我好几个哥哥都特不高兴,说我大爷爷偏心,怎么我哥去这趟差事时他们都不知道,当然了,我们是去找哥哥,怎么可能告诉那么多人?可我也是回来才知道,哥哥带着我们去的地方,中原根本没人去过呢,你说他多厉害?我哥佩服得不得了……哦,你那个奇幻演义,我爹他们总说是胡说八道,可我奶奶我娘她们都信。”
袁牧之得意地说:“看了官人的那些幻象,自然是可以写出来的。”
董义发愁:“我怎么写不出来?”
李越问:“报纸现在发的多吗?”
董义不等袁牧之说话,就抢着说:“哎呦!二哥,您可孤陋寡闻了!这叫什么报纸?简直是摇钱树哇。每天还没出来,多少个派放的地点,大家就都排队等着了。十几万份一抢而空呀。福州城里早上到处是叫卖声,可日头一高,就都卖光了。这还不是有消息的时候,若是有个政事变革,北方敌qíng什么的,那就更快了。我大爷爷专门指定了一个仆人,就是去买报纸,买不到他可是要发大脾气的。茶馆里都得有专门读报的,否则就没人来了。我的茶楼要雇上两三个人读呢,不然谁能读上一天?”
袁牧之叹道:“可盗印严重啊!我们这边定了稿,一站站地快马传送,有时还用飞鸽或者鹞子。可毕竟只有大的城市都会才有接收印刷所在,中小的城镇都公然翻印,只晚一两天!不然的话,还可以收到更多的钱。”
几个人聊了会儿,袁牧之去收拾了山jī,然后在新房子里做了个jī块,还连声称赞厨房。竹子做的台面和柜子都还是青绿的,光线明亮,空气自然的对流带走了烟气,他说他要是能留在这里,当个厨子都可以。李越原希望他能接替自己的职位,但想到这个人日后会成为一个文学巨匠,就没敢太鼓励他。
他们从山里出来,袁牧之离开他们回了临安。到了福州,住在了董平给他们安排的院子里,李越给阿卓灌输了论语等几本经义启蒙书籍,在次日阿卓有些怔懂间,与阿卓告别。这次阿卓虽然眼睛红了,可没有哭,与李越只拥抱了一下,让李越感慨小孩长大了,就不与自己像以前那样亲密了。
他们与董义和阿卓挥别,坐董家的船北上。在临安,董平上了船,说接到了传书,不放心,要陪他们一路。到了天津港,时已入夏季。天津港口虽然简陋,但明显是修建过了,而且更大的工程在远处展开。一船船满载着货物的海船布满水湾,他们登岸时,挑夫成队,人来人往。
董平送他们出来,感慨道:“看来迁都也许能成。”赵宇让位后,文天祥提出迁都北京,自然遭到众多大臣反对,但是关键的几个重要臣子都支持他,北方驻军也开始阔建北京。南方的货物大量北行,北边的马匹等也贩往南方,南北jiāo流愈盛,人们对北京不再感到遥远,对迁都的反对声也没有以往那么高。
李越说道:“应该找文老先生看看风水。”当初北京是以风水卓绝,龙气不散而入选的。其实龙气并没有保证是谁的龙气,崇祯就死在了北京,清朝也是在北京结束的,但北京是衔接东北和蒙古地区与中原的关键要地,在没有通讯的时代,这个地址位置的确方便对边远地区动态的掌握。
到了码头外,董平再次问道:“我能不能一起去?”
赵宇说道:“无妨事,我们这次是在大宋境内。”
董平只好告别。李越和赵宇辆两匹马拉着的马车,横穿华北平原,往祁连山方向去。这次赵宇几乎没有做什么准备,只是在一处城镇打了根顶部是圆环一米长的铁钎。
那段历史上说是夏末,可李越发现赵宇在太原过了端午后,就一路紧赶慢赶,日夜兼程。他弄不懂赵宇的心思:这个人能这么长时间狠心不让叶铭知道他还活着,可现在却急着要去救叶铭。于是在没人时问赵宇:“你去救他是不是对他有意思了?”
赵宇皱眉说:“你对人的理解一如往昔地浅薄。”
李越嘿嘿笑:“别打马虎眼,告诉我为何去救他?”还这么着急!
赵宇一本正经地说:“他是我们救的第一个,如果最后还是死在蒙元手里,这是不是表示我们当初做了无用功?这种砸牌子的事儿我是无法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