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好了短弩,把四个竹筒都塞满了竹签做成的弩箭,连背带都系牢了,李越自觉放心了许多。他怕误伤到自己人,不敢上竹筒,只把两支空弩背到了身后,四个竹筒包了系在腰上。
看他准备好,赵宇就开始领头前行,引着大家一步步地接近那片火光。到了最后,他们可以遥遥看见在火光的衬托下,连绵不断的营帐。虽是深夜,还是有巡逻的队队战马和兵士,人声此起彼伏。小知道头一次这么近地接近蒙元军队,吓得浑身发抖。李越的心都开始砰砰直跳,这要是被发觉了,他们两条腿怎么跑得过四条腿?两支弩能杀几个人?还没有带宇航头盔,不正是等着给那些蒙古兵砍头吗?
到了一处沟渠,赵宇终于走下去,在沟底停下,躬身伏在了沟沿上,看着那漫长到黑夜尽处的营寨火光,低声说:“姜才就被围在那边。”
☆、第 17 章
姜才,据《宋史》 (还是元朝修订过的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记载,他个子不高,相貌彪悍。少年的时候被绑架到了河朔,就是huáng河以北,现在山西河北和山东的部分地区。他长大了就逃回了南宋(对故土的不舍之qíng),当了兵,属到淮南兵中一员,很快就以善战闻名,但是由于叛逃来的人不可以当大官(人家是回乡好不好?),就当了通州副都统。当时淮地多健将,但是没有比姜才更骁雄的。姜才知兵法,善骑she,安抚士卒有恩,打仗时,军队纪律xing很qiáng。
丁家洲之战(其实没有战,贾似道什么的掉头就跑,结果宋军十三万被杀得快没了)后,姜才杀了出来,多次被围,多次突围,还多次主动进攻,退入了李庭芝管辖的扬州。元军追着打过来,在扬州附近的瓜洲就是元军打击和日后围困姜才的一个据点。
他们现在就在瓜洲外面,过了瓜洲,北面就是扬州城。
李越想着后面:伯颜和张弘范现在回了北方,因为忽必烈觉得天气热了,这时候打仗蒙古兵大概受不了。可伯颜和张弘范都说要乘热打铁,现在宋军几战几败,正是势如破竹地扫灭南宋的时候(张弘范的话)。结果伯颜带着张弘范引着蒙古jīng兵就来了。姜才这边,李庭芝抗元到底,元军怎么也打不下扬州,就筑了个长堤围住扬州附近,打算把扬州困死。张弘范领着十三骑挑逗姜才,姜才开始不理他,后来不耐烦,追了出来。结果张弘范使拖刀计,斩杀了追着他的宋将,宋兵一发憷,埋伏的元军大出,砍了上万宋兵的头。接着张弘范去焦山与南宋三杰之一张世杰决战,宋军又大败,张弘范被忽必烈授予“拔都”的称号,他很自得。
次年的二月,南宋王朝就会投降了。投降了的宋恭帝(瀛国公)被元军压着到了瓜洲附近。保卫扬州的李庭和姜才抱头大哭,宣誓要将士夺回失地,解救宋恭帝(这么个投降的皇帝还要他gān什么?),将士都感动得流泪。他们两个把自己的金钱财产分给了士兵,接着派四万人夜捣瓜洲的元军去救宋恭帝,战了三个时辰,结果元军拥着瀛国公逃跑。姜才追战至浦子市,元将阿术率军赶到,把姜才团团围住,阿术派人招降他,姜才说:“吾宁死,岂作降将军邪!”遂杀出重围,返回扬州。到了四月,被围中的姜才派兵攻湾头栅,没下来。五月,又攻,战马陷在泥里了,就舍骑兵步战,一直打了一夜,到了早上,姜才领着全军回扬州,没冲出去,可也把自己的战士带回来了。
扬州被围久了,食物吃光,人们几日未沾一粒米,只得竞相去食人ròu。姜才就带兵杀出,多次去真州、高邮运米,一路拼杀无数,负伤累累,三军见了,无不动容,大振士气。六月,他还护送军饷到马家渡,元朝的万户史弼带兵抢夺,姜才与他战到夜间,差点儿杀了史弼,阿术驰兵来援,史弼才跑掉了。
后来,扬州解围无望,李庭芝召姜才商量,屏退左右,与姜才说了很久,只听姜才厉声说:“相公不过忍片时痛耳。”左右听见了汗都下来了。姜才从此以兵护李庭芝住所,相约一起死。七月,小皇帝在福州,遥远地任命姜才任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保康军承宣使,李庭芝为右丞相,接到任命,姜才与李庭芝就离开了扬州想去福建“上任”。他们刚走,接手扬州的朱焕就投降了。姜才和李庭芝无路可退,就往东到了泰州,想乘船入海。阿术派兵追击到了,围了泰州,派使者招他投降,姜才不听。阿术就驱使扬州兵士的妻子儿女至城下,当众怎么怎么样。当时姜才患疽病不能战,于是诸将开门投降。都统曹安国入姜才卧室内,抓住躺在chuáng上的姜才献给了元朝。